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公私合夥制(PPP)已成為中非經貿合作的明日之星,分析指出,以中國私人企業承包非洲國家新興基礎建設的方式,可望推動雙方更長期、更穩定的合作關係機制。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甫結束訪非行程,他除了在第四屆中非合作論壇上表示中國願提供非洲10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也駁斥外界對於中國意圖「掠劫非洲資源、建立新殖民主義」之說,強調中非合作關係是基於雙方的互利互惠。

擬成立基建合資企業

中國政府所支援非洲投資基金的一名高層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該基金正尋求推動中國企業與非洲各國政府成立基建合資企業,以加強中非的實質合作。

中非發展基金(CADFund)的規模達數十億美元,該基金常務董事周超表示,在解除非洲的基礎設施瓶頸方面,他們鼓勵採用公私合夥的方式。在中非論壇上,周超也明確表示:「我們要的不是那些到非洲來一下,然後發了財就走的企業。」他說,中國在非洲的石油及礦產交易,已導致中非商業往來迅速擴大,並讓中國企業的命運與當地政府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旦公私合夥制成形,將有更助於中國釐清其在非洲投資的政治立場。

西方人權組織一向主張,中國對非洲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將扶植當地的獨裁政府、並間接促使官吏貪汙以及行政效率低下。

發展基金5億美元到位

中非發展基金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在2007年成立,主要是為了入股在非洲進行擴張的中國企業。該基金預期將得到總計50億美元的資金,迄今得到的首期資金為10億美元,其中已投資到位的部分共計5億美元,並有40%的基金涉及基礎建設專案。

《金融時報》說,近年來,中國企業以承包商的形式,在非洲的公路、鐵路和電廠建設方面占據了主導地位,不過,作為一種快速、低成本建設新基礎設施的方式,公私合夥制更為有效,並已受到包含歐洲和拉美各國政府的歡迎。

報導也說,雖然公私合夥制將帶來更大的商業風險,但相對也會降低中國的政治風險。除此之外,由於非洲政府在基礎設施專案方面常缺乏詳盡的規畫,公私合夥制將能有效改善中國政府在非洲分配資金時的決策過程。

非洲各國樂觀其成

埃及貿易及工業部長拉希德則向《金融時報》表示,埃及十分願意採用該制度。他說:「這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因為如果我們繼續依賴政府預算,那麼我們藉助公私合夥制在今後5年就能完成的建設,可能要花45年才能完成。」

周超說,雖然中非發展基金在公私合夥制的討論上尚未成熟,不過中國也將積極與非洲各國政府商談,雙方共同規畫出最有利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