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四川遂寧市委組織部網站刊登公告,擬從遂寧籍外出務工及返鄉創業優秀農民工中,定向公開選拔3個副科職領導幹部。遂寧市組織部長雷世界表示面向農民工定向公選,並且讓農民工當上縣級政府部門的副局長、副鎮長,在全國還是頭一回。

在理論上,這對權利貧瘠的廣大農民工們來,的確是個好消息。進一步設想,要是此種選拔方式在全國推廣,我國1.32億農民自然也有了一種從政的美夢,對提高農民工弱勢地位,或許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可是,遂寧市此次「農民工公選」,果真就能實現「大民主」嗎?農民工群體的弱勢現狀,就能得到根本改善嗎?

試想,如果我們都是遂寧市在外打工人員,在聽到此消息後,會有人千里迢迢、耗費金錢、拋下工作從打工地點回鄉應選嗎?筆者粗算一下,如果有農民工3萬,其錄取比例會是10000:1,這比國考最熱崗位4080:1還要高出兩倍。何況遂寧是地級市,農民工人數應該遠在3萬之上,想到這裡,還會有農民工願意回鄉參加選拔嗎?

此外,遂寧市的做法確實存在「合法性危機」,倘使無編制人員直接成為在編公務員,還算在情理之中,那麼讓一位無編制人員一步升為「科級幹部」,是否過於「破格」。《公務員法》中明文規定了: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等辦法。可見,選拔黨政幹部的程式還是要一步一步來,怎可為了創新而刻意創新呢?

也正是這種「合法性危機」,給了公眾以假想「合法性腐敗」的機會。所謂「農民工公選」,首先是將選拔條件放寬、選拔範圍擴大。對於沒有學歷和經驗的農民工來說,無疑是新的可能和機會,但這同樣也給了那些沒有學歷、沒有經驗的「權二代」、「富二代」們以機會。群眾們擔心,這其中不會出現暗廂操作?

「外出農民工藏龍臥虎」不是打破常規搞「權力美學」的藉口,即便是真龍真虎,也未必有從政的真實才能。這種「權力美學」,在吸引眼球方面,固然能起到實效;之於實際問題的解決,卻有可能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