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由兩岸大學三所大學,針對兩岸高教市場的開放,有效訪問了1577位北京市大學生,有48.5%的學生表示願意到台灣就讀,不願意的僅18.6%。有趣的是,受訪學生中,竟有高達近八成受訪大學生表示不了解台灣高等學校的教育招生制度。

北京市的學生,和全世界首都的孩子一樣,一般說來家庭的社經條件較高,享有較好的教育資源,資訊取得也較快。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的大學生當中,在不太了解台灣高等教育制度下,仍有近半的學生表示願意到台灣就讀,其背後所代表的含義,非常值得推敲。

隨著兩岸開放交流,大陸民眾對於台灣事務的興趣,明顯提高許多,特別是大學生,裡頭或許多多少少受到傳統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因兩岸同文同種,溝通容易,在網際網路的聯繫下,彼此關心與喜愛的事情早就大同小異:「周董」──周杰倫,是大家的偶像;許多來自台灣品牌的點心,同樣是學生宿舍美味可口的傍身零食。

也就是說,兩岸的大學生世界其實不像成人世界那麼複雜,何況若是到外留學念書,無論是生活開銷、生活適應上,以及距離而言,對大陸學生而言,到台灣念書當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當初馬政府決定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大學時,綠營人士持強烈反對意見,激進者重彈老調,高舉「國家安全」的大纛,像李遠哲就公開表示,開放陸生來台,要看兩岸之間關係,如果互相有一些了解,應該是沒有什麼關係,但如果沒有解決基本問題,就要好好考量。

比較中性者,則認為大陸優秀的學生不會選擇來台灣念私校,而若是要來念公立學校,將會佔據台灣學生的教育資源,所以同意陸生來念私校,但反對開放公立學校。而據統計,有近九成的大學校長則是同意陸生來台,公立學校長想招收到一流的陸生,私校大學校長則希望解決招生不足的問題。

據估計,大陸每年有心想讀大學拿文憑、卻無法如願的潛在人數,包括大學聯考380萬名落榜生、2500萬技職學校畢業生等,至少3000萬人,以大陸每年近20萬出國留學生計,台灣每年若能招生到其中的一成,將可解決私校招生不足的問題,同時學費與生活費等延伸商機至少高達200億。

對此,扁政府時代的教育部長黃榮村則說,採認大陸學歷和招生是「國家問題」,「不是路邊談談的問題」,不能以解決大學招生困境的層次來談這樣的大事情。

台灣內部因為國家意識強烈分歧,只要涉及到大陸事務,幾乎找不到共識,甚至因而大打出手,現政府決已決定開放陸生來台就讀,而從陸生表現出興致致勃勃來看,大批陸生來台已可預見,未來台灣社會如何對待這批陸生,想必大陸民眾會睜大眼睛看,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勢必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