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思想如果能主導其行為,那麼惟有具遠大抱負和理想的人,才可能創造歷史功業。20年前的今天,可能無人相信柏林圍牆會在一夕之間倒塌。

1989年夏天,東德內部的政經局勢其實已經趨於混亂,它卻幾乎騙過了圍牆另一端的自由世界。所幸當時的西德聯邦總理柯爾展現政治魄力,掌握住這個歷史契機,終而在沒有流血衝突的情況下,完成德國統一大業。

政治遠見推動歐盟形成

時勢造就的英雄,多半成因於歷史的因緣際會。偉大人物的形塑,關鍵往往在於歷史機遇的拿捏。戰後歐洲60年的統合經驗告訴我們,今日歐盟之所以成為政經強權,關鍵因素有二:其一是政治菁英的遠見與魄力;其二是和平發展的理念代代相傳。

莫內、舒曼、丘吉爾、艾德諾這樣的政治人物,掌握住二次大戰後人們渴望和平的心理,共同發揮群體力量,因而催生了煤鋼共同體,繼之再把共同市場的成果推展至今日的貨幣聯盟。進一步來說,1950年代的歐洲如果不是戴高樂總統與艾德諾總理願意盡棄法、德兩國的前嫌,藉簽訂「愛綠榭條約」維繫一個和平共處與互利雙贏的局面,那麼1970年代就不會有季斯卡總統和史密特總理合作推動的歐洲貨幣兌換機制,1990年的兩德統一也不可能獲得密特朗總統的鼎力支持,當然更不會有今天的歐元。

幾個世紀以來的歐洲,大部分時間都在交相征戰與權力競逐,當時的政治人物從未正視偶而出現的和平契機。反到是1949年之後,歐洲政治菁英們不願放過任何有利於建構區域和平的機會。

儘管歐洲國家在推動歐盟統合的初期,亦曾呈現出對國家主權讓渡的疑慮,但終因為掌握住1990年代冷戰結束的重大機遇,才有今日把共同市場逐步導向政治統合並邁向制憲階段的作為。最近愛爾蘭公投通過了里斯本條約,不就印證了「事在人為」的道理嗎?

應建構兩岸互動新模式

海峽兩岸從1949年的敵視對抗,走至今日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同樣亦非10年前所能想像的局面。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台灣需要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尤其當下國際政經情勢的重大變化與全球氣候的異常,遲早會逼使兩岸終將攜手共同應對危機;換言之,如果兩岸都需要長期維持和平與發展的環境,大陸方面需要思考的是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馬政府亦應逐步跨出「台灣不獨,大陸不武,兩岸不統」的思維,為兩岸未來的互動建構新模式。

領導人應有自信與魄力

學者的思想領先政客,是不爭的事實,但專業與遠見終不敵權力和傲慢。修憲、國會議席減半、集遊法至選舉制度變革等謬誤決策,至今聽不到當權者的一聲抱歉。展望未來的國際環境與大陸局勢,時間似未站在台灣這一邊,此時我們若不能掌握與對岸建構和平發展環境的歷史契機,彼長我消的趨勢發展下去,終會讓台灣手中的籌碼流失殆盡。

以馬英九總統的人格特質與成長背景來看,他可能不是那種能創造歷史勳業的人物,但總希望其任內能為全民勾勒和平願景,拿出台灣人應有的自信,放膽與對岸進行政治談判。歷史契機,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