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社會的幼苗正在滋長,本期《南都周刊》即以公民訴訟聞名的郝勁松為封面專題,報導郝勁松一路為權利奮戰的故事。時日轉入秋冬,H1N1流感疫情告急,《南都周刊》即以「甲流動真格」為專題,討論疫情蔓延與公衛議題。美國總統歐巴馬踏上中國之際,美國迪士尼樂園也順利落戶上海,本期《新民周刊》即以「準備愛上迪士尼」為專題迎接歡樂。《財經》則以日前重慶掃黑風暴中的熱門人物黎強為專題,討論重慶掃黑背後的利益糾葛。此外,《中國改革雜誌》的「哥本哈根,中國聲音」專題也值得一讀。
中國社會的權利意識逐漸高漲,「公民」、「維權」的字眼意味著漸漸萌芽的公民社會。本期《南方人物周刊》以郝勁松為封面故事,標題「以公民身分維權」的字眼說明他在中國公民運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實上,郝勁松在日前引起熱議的上海釣魚執法案件中義務幫受害者孫中界辯護,因而引起注目。
然而回顧郝勁松的過去,任何不公平的事件中都有他正義發言的身影。他既是公民也是訴訟者,「公益訴訟」一直是他努力不懈的課題。2005年,他曾因為中國鐵道部、北京地鐵公司不開立購買發票而告上法庭,因而結束了中國運輸部門不開設發票的歷史,這些努力為郝勁松贏得2005中國法制新聞人物、2005年度十大法制人物。
而更為人熟知的,是他在華南虎事件中向周正龍索賠一元的故事。華南虎事件,是中國官員周正龍謊稱其拍攝到絕種動物華南虎的造假事件。郝勁松認為整起事件充滿荒謬,因而向周正龍提告索賠。為何要執意提告,郝勁松說:「如果你覺得司法體制黑暗,你就不去使用它,它會越來越爛,等到做手術時也沒用了。民主是個孩子,你得培育它。健全的社會應懂得培養它的公民。」
郝勁松從小就勇於挑戰體制,自由為他所嚮往,因此郝勁松的律師身分並不如他人一般獲得正式執照,而這點也屢屢為外界所質疑。關於這點,郝勁松自言,「我是一個公民,一直都是以公民的身分作戰。正因為我沒有單位,沒有人可以指揮我,我是一個自由人。而且我會因此成為很好的例子,就是不是律師也照樣可以擁有法律的武器。」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