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發佈了《2009年珠三角地區環境狀況公眾評價調查報告》。珠三角9城市的受訪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不以城市自來水為飲用水源,其中65.6%的人表示是因為自來水水質不好。
與其說公眾不信任自來水水質,不如說公眾對政府治理水汙染缺乏足夠信心。公眾沒有精密的檢測儀器,許多時候只憑眼觀鼻聞。然而,即便是這種最為原始的判斷方式,水質依然無法贏得公眾信任,足見汙染問題之嚴重。
近年來,廣州市長張廣寧堅持暢遊珠江,是向公眾傳遞領導治理汙染的信心和決心。至於最終效果幾何,則恐當別論。其實,公眾不願喝自來水之舉,何嘗不是對政府治汙力度的一種「用口投票」。
按有關部門檢測結果,珠江進入廣東的河流基本達到了三類以上的水質,但進入珠江三角洲後,部分河流水質劣於五類,珠江廣州河段至今還沒有哪個時間段達到適宜人類游泳的水質標準。還應引起注意的一個資料是,廣東GDP值一度占珠江流域總GDP的79.64%。GDP創造了大量政績,但卻令河流不堪重負。
廣東其實只是GDP值與汙染二者關係的一個縮影,過去30年,我國被汙染的湖泊面積已達1.4萬平方公里。而最新的審計表明,歷經6年時間,在投入資金910億元後,「三河三湖」水汙染防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質依然較差。投入鉅資卻未能收到明顯成效,不排除治汙資金有跑冒滴漏現象,更不排除治汙難度早超出了專家想像,種種現實再度佐證「先汙染後治理」一說之大謬。順便提及,治汙工程一旦上馬,同時也意味著當地經濟有了新的增長數字。
汙染可以創造GDP,治汙同樣可以創造GDP;前人汙染是為了政績,後人治汙同樣是政績。唯GDP崇拜已經形成了惡性的利益迴圈,公眾不喝自來水,實則是唯GDP崇拜的「附產品」,這種局面需要徹底改變。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