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接觸大陸學生,你會發現大家對「新中國」歷史的瞭解非常貧乏,尤其是1949-1978年期間的歷史,不少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四人幫」究竟是哪四個。這絕不是什麼值得慶賀的事,如果人為地切斷歷史的脈絡,年長的一輩忘卻或不再講述自己遭受的經歷或苦難,年輕的一代又無法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那麼,國人何以鑒古知今,不復哀前人之哀?這個國家的未來又怎會充滿光明和希望?

瞭解是為了更好地去反思,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重蹈覆轍。正如學者徐賁在《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裡所言:走出歷史災難的陰影,實現社會和解,是「不計」前嫌,不是「不記」前嫌。對歷史的過錯道歉,目的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責任,而是以全社會的名義承諾,永遠不再犯以前的過錯。不僅大陸的市民學生需要瞭解過去歷史,台灣的民眾也應該知曉。

歷史需要我們銘記。台灣有二二八紀念館,可文革紀念館在哪?天安門前有毛澤東的畫像,可有多少人會憑弔在大飢荒裡死去的百姓?溫家寶在四川地震救災使用過的話筒被列國家一級文物,那些曾參與救災的志願者卻沒有一件物品得以入選。或許志願者沒有奢望過任何的嘉獎,只願默默付出,幫助有需要的災民,可官方的肯定至少讓民眾知道國家沒有忘記他們付出的血汗,國家重視每一個國民的福祉與感受。缺少志願者物品的地震博物館不會是一個完整的博物館,就像缺少了歷史敘述的中國不會一個完整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