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金融風暴,導致美元跌入谷底,重擊美國金融霸權地位。目前全球經濟稍稍露出一點復甦的跡象,但主要國家持審慎態度,政府金援市場的資金仍不敢輕言退出。
值此之際,兩岸適時推出「金融合作備忘錄」(MOU),表明大陸方面具體實踐溫總理的呼籲,兩岸聯手合作戰勝全球金融危機。同時也展現馬政府企圖心,讓台灣金融業追隨廣大台商的腳步走出本島,走出新台幣的發行區域,迎向大陸市場,並緊跟著人民幣日益加快國際化進程,將台灣金融業的發展,很自然的推向國際。
金融與產業的關係,猶如血液與身體般密切。隨著台商產業外移,金融業本應如影而形,向外擴張。過去扁執政8年,怯於面對現實,製造兩岸緊張。金融業者無法登陸,只得困守在擁擠又飽和的台灣市場。
相對而言,過去8年大陸經濟飛躍成長,金融機構資產水漲船高,在全球10大銀行排名,分佔第1、2、5名。因此,兩岸簽訂MOU,台灣有人擔憂大陸銀行會「以大吃小」把台灣的銀行吃掉。
假定,不簽MOU,那就是現狀繼續下去。現狀是什麼呢?幾個簡單數字足以反映台灣金融業當前的困窘:
一、全體本國銀行共37家,包括3000分行,16萬員工,資產30兆元,淨值1.6兆元,全體淨利375億元。資本利潤率僅2%,甚至低於央行的重貼現率3.5%,難怪有多家經營不善遭到監管或被迫賣給外銀。
二、2005-2009年全體本國銀行放款16-17兆,其中7兆投入不動產,亦即有4成放款只能貸給一樣走不出去的房地產,真正承作商業投資放款僅僅3千億元,占總放款1.7%而已。
三、消費者信用卡4600萬張,平均一個成年人擁有達5張的暴滿程度。
四、保險29家,32萬員工,資產3兆,虧損1300億元。投保率333%,平均一人3張保單。南山、安泰、保誠等外資保險公司2008年全面退出台灣市場。
五、證券167家,4萬員工,2008年12月虧損43億,無法承接陸股買賣。
由此可見,台灣金融業無論銀行、保險、證券在本地的營運都很侷促,而前進大陸又不被兩岸政府准許。
倘若,簽了MOU以及稍後的ECFA,大陸准許進入市場,台灣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與商機,即刻擴大。包括2008年貿易總額及直接投資累計總額雙雙破1千億美元,其所須的龐大融資,就可光明正大合法承作,而10萬家台商與常滯人口約60萬,主要分布閩粵、蘇浙、京滬地區,亦都是它們服務的對象。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超越德日,並與美國等量齊觀,加之金融危機後,即使英鎊與日圓,也沒資格填補美元失落的空間。看來看去,只剩人民幣是唯一有機會與美元、歐元,構成基軸貨幣三足鼎立的地位,作為國際貿易金融交易的清算工具。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資產倍增利益,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也是何以匯豐銀行近來決定捨棄倫敦,將營運總部遷回香港,並準備在上海掛牌A股上市的主要考量。
一旦,台資銀行從人行取得第一張核准經營人民幣信用的執照,就是台灣金融業真正邁向國際化重要的一步。誰知多少年後,那家台資銀行會在大陸成為另一個鴻海呢?
兩岸已談妥MOU,現在這球在立法院手上,在吳揆要求下,金管會已將MOU送交立法院,爭取立委與民意的參與及支持,走完民主程序。真金不怕火煉,我們相信兩岸貨幣政策當局,有能力共同作好後續的監管。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