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來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新德里政商雲集的早餐會報中,印度企業領袖和高階經濟官員齊聚一堂,財政部長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宣布印度已「安然度過」全球金融危機的暴風雨,並且見證工業和服務業復甦「綠芽」,預告著明年以前景氣反彈力道更加強勁。

同時在數百哩之外,印度南部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的小農村裡,寡婦拜依(Chandli Bai)所擁有的田地中,冒出的「綠芽」卻只是雜草。

今年印度雨季降雨量驟減,拜依的田地曾有高達12周沒有雨水滋潤,到了8月23日終於降下久違的雨水,但由於雨季來得太遲,夏季作物扁豆已在土壤中死去。

現年65歲的拜依表示,「我們每天只吃一餐」,說明全家人這段時間如何度過缺雨的困境。

經濟風暴在過去一年席捲全球各地,印度雖然受到波及,卻未被擊倒。如今全世界已開始步出景氣衰退泥淖,印度似乎蓄勢待發,重振經濟擴張的腳步。印度官員預測,今年經濟成長可望超越6%,明年將接近8%,飛快的成長速度讓印度成為僅次於中國的新興經濟強權。

然而印度對於經濟前景的樂觀看法,恐怕將大打折扣,因為近期嚴重的夏季乾旱,顯現出經濟起飛無法讓多數人受惠的殘酷事實。印度經濟仰賴著軟體、服務和高科技不斷增長,但是數以百萬計的人民,卻依舊要看天吃飯。印度11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務農為生,但農業僅占該國整體經濟的17%左右。

沒有人認為印度面臨饑荒,像是數十年前那般嚴重。官方儲備的穀物足以填補目前糧食缺口。然而乾旱再度引發外界關注長久以來印度農業的困境:人口不斷增長,水資源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

經濟起飛 貧窮議題待解

1960年代,印度曾發起一場「綠色革命」,當時成功地改善農業生產力。如今許多分析師呼籲,應該再號召第二次綠色革命以度過眼前的難關。由全球暖化、急遽減少的地下水資源、以及農民微薄的收入等,在在顯現印度農業錯綜複雜的問題。

印度統計研究院經濟學家Cho Ramaswamy表示,「大多數人受到經濟的激勵,反倒忘了一直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去思考更多經濟成長能否惠及貧窮的議題。」

在上次選戰中大獲全勝的印度總理辛哈(Manmohan Singh)以及他所屬的國大黨,在競選時曾承諾將解決分配不均的問題,不過印度政府至今尚未宣布任何相關政策。

雨季遲來 重創農村經濟

但此刻的條件卻與1960年不同。印度在上一次綠色革命時,成功研發出高產量的種子和肥料,同時亦擴展灌溉設施;反觀目前尚未有顯著、突破性的技術能迅速改變現狀。

如今印度的挑戰更微妙,必須透過全國性的協調措施,針對改善灌溉系統、儲存雨水、保留地下水以及提升農業產出等方面尋求解決之道。批評人士指出,如此複雜的任務,只怕印度官僚政治無法展現有力的作為。

每年夏天印度都等待雨季,有好幾年雨量太多釀成水災的悲劇,有幾年則雨下得太少。今夏降雨量縮減25%,約有一半的農村被列為旱區,隨著農業產出減少,包括稻米等主食價格應聲上漲。

在Pipri這個小村庄,就像其他地區一樣,幾乎有一半的田地因沒有灌溉的滋養而發育不良。直到最近,雨水終於降臨Pipri和附近區域,然而卻無法即時拯救夏季耕作、秋季收割的作物Kharif。

Pipri距離高科技重鎮海德拉巴(Hyderabad)只有3小時車程,這次受到乾旱重創的數千個小村庄中,Pipri不過只是其中之一。

近日的一個午後,寡婦拜依太太站在她那面積7畝、受盡摧殘的田地中,雙腳趾頭上的泥土已結塊,手指向4個月前用來火化丈夫的剩餘柴堆。為了治好先生的腎臟病,拜依家已負債8萬盧比(約合1,640美元),今年作物無法收成,償債更是難上加難。7個小孩中,最大的才就讀10年級,也沒有人能找到工作機會。

她無奈地說,可能還沒償還貸款之前,我就沒命了。

不斷負債的循環是印度農村長久以來的問題,同時農民文盲比例相當高,沒有能力從事其他服務業,債務壓力時常逼著農民引爆一波波自殺潮,走上絕路。

印度大選前國大黨曾頒布政策,允許部分農民貸款一筆勾銷,許多農夫們可以參加政府就業方案,保證100天的勞動工作,每日薪資約2美元。

如今大旱卻帶來新的壓力,在Pipri鄰近地區,農夫們最近在國營辛迪加銀行(Syndicate Bank)分處喧鬧,主要是因為有謠言指出農民們可以獲得1,500盧比(約30美元)津貼,另有農民則是來此申請貸款,他說,「我們需要貸款來種植其他作物,可是銀行卻始終叫我們下周再來。 」

在乾旱發生前,雖然全球走向蕭條,但印度農村的購買力道仍挹注消費者支出,以及公務人員加薪帶動需求,得以支撐該國經濟。目前政府正補助種子和柴油,協助農民度過乾旱,不過有部分經濟學家擔憂,補助政策將會惡化政府赤字。

解決之道 讓農民轉換跑道

許多分析師認為,政府只急就章地著眼於短期因應措施,卻未著重於改善農村經濟結構問題。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研究顯示,印度2008年砸下250億美元用於肥料補助,投注於農業的資金卻只有50億美元,即便後者的投資可獲得逾10倍的報酬。

分析師強調,印度必須尋求以較少的水量產出更多糧食的解決之道,同時也需提升農村教育水準,讓農民能轉換跑道,可以從事印度經濟起飛的核心產業方面的工作。

印度糧食部長庫馬(T. Nanda Kumar)表示,政府有能力應付乾旱的情況,並已處理先前一波的旱災,不過必須讓部分農業人口轉移,因為全國一半的就業人口從事占GDP17%的產業是不可行的。(原文刊於國際先驅論壇報,陳怡均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