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大陸第七代導演中代表人物之一的杜海濱(右圖,鄧博仁攝),長年以經濟發展中的城鄉差異作為題材,自二○○一年起,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完成《高樓下面》、《北京紀事》、《人面桃花》等片。他的代表作《傘》在二○○七年奪得法國真實電影節評審團大獎,《1428》奪得今年威尼斯影展最佳紀錄片大獎。
「今天的中國,在經濟發展與物質水準提高的口號下,人民更願意擁抱有利潤基礎的價值觀,他們的理想正在沉淪。人不斷與自然發生戰爭,也與自己發生戰爭,卻不自覺。」
杜海濱廿四歲以前的人生都在為了成為畫家而努力,高中畢業後報考美術系,考了六年,年年落榜。
一九七二年生於陝西,父親是化學工廠工程師,他在童年就展現了繪畫天分,尤其擅長水墨。後來接受工廠裡「美術工人」盧澤清教導,開始學西畫,盧澤清的桀傲不馴深深影響了他。
杜海濱大量閱讀畫家傳記,可惜,太有想法對考試並無幫助。「主考官似乎可以從我的作品中看出我是個不聽話的人,就是不讓我錄取。」
考了六年都落榜,盧澤清問大感挫折的杜海濱:「你創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杜海濱竟被問倒了。
他開始思考,當時中國的美術學院似乎需要聽話的學生,自己根本無法達到這個要求。美術學院也多以技術思考及歐美潮流為主軸。他所認同的創作,應該要反應當下的社會與生活。這才逐漸體會到,繪畫與生活似乎有段距離。重新思考後,他一九九六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我在學校看了一系列侯孝賢導演的作品,發現原來影片可以拍得這樣生活化。」這才知道拍片不是非走好萊塢路線或香港武俠電影。後來他更受到羅勃.佛萊赫堤《北方的南努克》影響,決定拍紀錄片。
大二時,他和幾位同學合作的第一部作品《竇豆》,拍攝鄉下青年在城市漂泊不定的生活。大學畢業前的寒假,他回陝西過年,在車站附近遇到一群流浪漢,便以這群人的生活拍攝《鐵路沿線》,贏得中國獨立影展最佳紀錄片及日本山形紀錄片電影節特別獎。
「成為畫家的訓練,讓我擅長以畫面來思考事物。我一開始拍片只著迷於自己對影像的了解。」隨著拍片的過程,杜海濱愈來愈深入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自己也愈來愈投入中國當代社會議題的思考。
「我漸漸把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攬在自己身上,但是,又開始懷疑,這種拍片動力能支撐多久?」
一邊拍片,一片展開一場對於紀錄片導演的角色的漫長思考:「慢慢才發現,作一個導演,最終還是要回歸影片本身,從美學上尋求突破。」
杜海濱十五日抵台,為金馬獎與CNEX合作的「八八水災」紀錄片徵案計畫擔任評審。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