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測,歐巴馬訪華將定位中美新關係,雙方今後的戰略互信,勢必會決定兩大強國的未來走向。

新華社在題為「中美在廣闊的全球視野中同舟共濟」一文中,對歐巴馬來訪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未來中美將攜手肩負重要的全球責任,雙方必須從戰略高度和全球眼光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

該報導說,歐巴馬曾引述中國先哲孟子的話來描述中美目前的任務,即「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因此,中方認為兩國應開闢一條通向未來的道路,避免因猜疑和分歧的而破壞互信。官方表示,歐巴馬此行對增進中美關係的互信並促進合作,意義重大。

美國加州克萊蒙.麥肯納學院講座教授裴敏欣在英國BBC新聞網中表示,本次中美首腦峰會,將對兩國的領導人提出了另一種挑戰,亦即雙方必須思考如何跳出利益的圈子,以創造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

裴敏欣指出,雖然從世界經濟穩定和繁榮到全球及區域安全看來,中美之間有強烈的利益共識;不過,中美的戰略互信並沒有因此上升。中國把美國看成是「政治威脅」,美國則把中國視為一個潛在的戰略競爭者,雙方由於缺乏戰略互信,在經濟利益和全球安全利益基本一致的同時,卻又展開了靜悄悄的戰略競爭。他認為,雙方須各退一步,以增進彼此在重要國際議題的共識。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也在BBC新聞網中表示,身為資歷尚淺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中國的認識仍遠遠不夠,他認為歐巴馬11月15至18日的中國之行應定位為「感受之行」、而不是「表達之行」。

朱鋒說,歐巴馬政府的中國政策,強調的是連續性、而不是變革性,相較於布希政府時期「重要、但又複雜」的中美關係,雙方交流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他呼籲歐巴馬應「多走多看」,在了解新中國的同時,適度調整美國的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