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元和大陸湘電、大唐集團近期攜手合作,共同開拓大陸一年3000億元的風力發電市場。這項兩岸首樁風電合資案,以多技術、多品牌、就近安裝維修的優勢,創新經營模式。未來透過產業搭橋計畫,風電業可望出現更多兩岸合作契機。

中國大陸積極發展新能源,其中風力發電是發展最快速的項目。儘管今年9月大陸中央對新能源展開調控,但東元電機卻已先馳得點,占據優勢地位。

作為台灣最大的風機廠,東元近期和大陸前五大電機廠──湘電集團、第二大電廠──大唐集團,合資1000萬美元投資漳州的風機廠,東元持股3成。兩岸三巨頭的合作,在調控後大陸風電市場中,將更具競爭力。

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掌握節能減碳的趨勢,為公司開拓出新商機。儘管之前風電技術的發展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擾,但劉兆凱不為所動,仍堅持繼續往前走。明年第1季東元將推出最高節能標準的IE4產品,同時100天之後,第一支由台灣100%自組的2KK瓦大型風機,將會掛上東元的品牌,正式亮相。

劉兆凱在接受《旺報》和中華財經策略協會聯訪時,說明他對風電產業的發展策略,以下是專訪內容:

明年第1季 IE4產品面世

Q:為何東元電機選擇風力發電作為新事業發展?

A:因為我覺得節能減碳的兩大趨勢對東元來講,是一個大利多,也是我們原本行業的自然延伸。

你要在資訊產品上省電,就算節能一半,也只能省下1%,但馬達相關產品的用電量高達47%,如果能設計出節能的馬達,可以省下5%、10%的用電,節能效果很顯著。我們做高效能馬達本來就相當有名,明年第1季我們還會有最高標準的IE4產品推出。

工業用馬達我們排名世界第3,這方面我們滿有優勢的。3年前我們也開始做風力發電機。1995年東元併購美國西屋,西屋馬達是超過100年的老牌子,我們現在的品牌合稱TECO WESTINGHOUSE,在北美、澳洲、歐洲,品牌的接觸率都非常高。如果現在風力發電機用這個牌子,相較於大陸國產業者,我們有顯著的優勢。

Q:你相當看好大陸的風電市場嗎?

A:風電產業在大陸的發展非常快,今年可能會超越美國。大陸現在強調綠能產業,整體來說,風電是綠能產業的第一選擇。因為發1度電,採用核能發電成本是最便宜的,水電跟火電是核能的1倍以上。像台灣核能發電的成本是0.67元,火力或水力發電差不多1.4元,風電低於2元,但太陽能的成本高達15元。

宏觀調控 有利大廠發展

Q:但最近大陸也對風電產業進行一些宏觀調控,這會影響東元在大陸的布局嗎?

A:因為發展太快了,這一年多來大陸廠商殺價殺很兇,很多歐洲風電機廠都被迫退出市場,所以大陸中央為了品質考量,要做一些政策調控。中央在9月發布一項文件,對風電產業設下限制,規定達到某種資格才能設廠。但這項限制政策,反而對現有的前五大風電機廠有利。

我們已經和大陸前五大電機廠——湘電集團,以及第二大電廠——大唐集團,合資發展風力發電機廠,所以歡迎這樣的作法,這等於對市場做一個整理。就像在舞場裡跳舞的人太多了,現在清場後,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繼續跳舞。

大陸對於國家重要工業的產業政策作法是很明快的。像大陸的通訊產業在1990年代開放市場,開始時百花齊放,後來慢慢整頓市場,就變成了只有主要的幾家業者。

三方合作 做大市場

Q:東元和湘電、大唐的合資,對於你們在大陸的發展有什麼幫助?

A:湘電在大陸的風能產業排名第4或第5,規模比我們大多了,但我構思了一個新的經營模式,說服他們一起合作。

風機如果要運輸到很遠的地方,安裝好的機器抵達後會發生一些偏差,所以安裝處一定要距離工廠近,最好是100公里,開車一天可以到的地方,開車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而且這樣維修也比較方便。像台電現在的風機都是原廠來安裝,安裝後若發生故障,打電話請他們來看,再到國外調零件,一等就要6個月到9個月。

湘電和大唐在福建漳州合作一座風機廠,附近也有一個風場。我跟湘電說,東元和你們合作,我使用同步發電技術,你是直驅的技術,我還有美國西屋的品牌,兩方多元的品牌和技術,一起交由大唐出去投標、安裝,三方結合在大陸市場會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因為許多風場運營商不希望風機完全使用同一種技術,這樣可以有比較,也不會被同一家技術廠商鎖定。要不然維修時,廠商不能配合就麻煩了。但使用不同技術,他就要應付多家的廠商,也很麻煩,所以他們希望找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就有不同的技術。

(文轉B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