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2版)我們三方合作,就可以有行銷上的優勢。對風場的經營者、運營商來說,找我們一家就有很多選擇。東元的風電機貼我們自己的品牌,他們來合作的產品就貼他們的品牌。而且將來我們也可以協助湘電把產品賣到澳洲去。
他們同意我的看法,就讓我們參與漳洲風機廠的投資。
Q:雙方合資比例是多少?
A:三方投資1000萬美元在漳州設立年產500台的風機廠,合資比例是4:3:3,東元占30%的股份。這家風機廠以生產2MW風機為主,以後還規畫生產更大動力的3.6MW、5MW風機,可以運用在海上風電領域。
同樣的模式,未來我們三方也可以到別的風場投資設廠,在當地組裝。組裝完以後,留下一批人在那裡維護風機。
Q:台灣其他的廠商有機會爭取到大陸風電市場嗎?
A:如果是台灣其他的小廠,很難爭取到入股大型風機廠。不過其他做風機零組件的業者,像發電機、軸承、大型鑄件、葉片等,都有機會打入大陸風電產業的供應體系。
東元靠技術勝出
Q:在風機的技術上,東元有領先的優勢嗎?
A:台灣能做2MW風機的業者只有東元。大陸許多風場都將安裝2MW以上的陸域風機,包括河北、內蒙古、蘭州、新疆沙漠等,江蘇、福建和海西沿海也有安裝。沿海的問題跟台灣一樣,因為有颱風,設計要稍微不同。
100天以後,我們在桃園中壢基地將推出200萬瓦,也就是2KK瓦的大型風機。這台巨無霸風機運轉一個鐘頭就可發電2000度,以平均風場一天發電大約5個鐘頭來計算,這支風機一天可以發1萬度的電力,算是很厲害的。台灣一般家庭一天用電大約只有10度,所以這支風機一天就可以提供1000個家庭用戶的用電量。
在海域風機方面,東元在某些領域也是領先的,這也是源自一個巧合的機會。因為海域的大型風機安裝困難,必須採用新材料,最好是高溫超導。東元因此申請美國能源部一個合作計畫,和美國的American Superconductor公司合作開發超導體項目。沒想到現在超導體非常受到重視,很多公司都想加入這個計畫,但都沒有機會。所以我們就領先擁有了先進的技術。
Q:東元發展風電產業的過程中,你曾受到一些政治干擾,會覺得委屈嗎?
A:我本來也不了解風電,是經濟部能源局主動來找東元,並請我們號召台朔重工、中鋼機械、先進複材四家,一起申請補助專案,希望研發出中華民國自製的風機。
我們送件申請後,一些藍綠營的立委硬牽扯是因為我哥哥劉兆玄當上行政院長,所以要圖利東元。我很氣他們亂抹黑我這個人。雖然法務部後來也說和利益迴避無關,可繼續申請,但我就不要做這個專案了,也不要補助。
現在東元完全獨資發展,100天後,台灣第一支100%自組的風機,就會掛上東元品牌亮相。
Q:東元集團的產品線廣泛,未來在大陸如何進一步布局發展?
A:在大陸的布局,我們以四地為中心,第一個是在江西、第二個在無錫,都是製造為主;第三個在福建,是一個公司群的概念;第四個中心在青島,以壓縮機、離心機,還有高級精密馬達為主。
目前這四個中心的營業規模各約在25億~40億元之間,我希望在兩年內,不增資的情況下,四地都可以成長到60億元的規模。在大陸機電投資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性。
風電我們獨立出來,保守估計一年可以有200支的訂單,以1支1億元計算,一年就有200億元的營業額,具有一定的規模。
風光大會 共建綠商機
Q:你認為兩岸風電產業有哪些合作的空間?
A:嚴格講起來,大陸風電產業領先台灣,他們規模比我們大。不過現在雙方是有些構想,希望能夠攜手合作。
風機是從歐洲開始發展的,所以大陸前五大風機業者,包括金風、華銳、湘電、上海電力,還有東汽的技術,全部來自歐洲,不只採用歐洲設計,重要零組件都向歐洲購買。歐洲沒有颱風,所以他們設計的風機不會考慮到颱風的情況。
風電市場分陸域和海域,海域的風機現在非常紅,安裝技術比陸域更困難。像台灣海峽要面對颱風的問題,不像安裝在德州或大陸的沙漠環境,需要特別的設計。而且兩岸的颱風型態也不一樣,我希望未來兩岸可以共同開發一支專門安裝在台灣海峽使用的風機,所謂的「海西區通用風機」。
兩岸合作的資源和市場是很大的,我估計台灣海域有1000多支的風機需求量,大陸有5000、6000支。海域風機1支至少1億、2億元,算起來就是上兆元的商機了。
兩岸也可以利用經濟部的搭橋計畫合作。今年15個搭橋計畫中,其中第8個就是風能發電。我們也邀請大陸能源局副局長劉琦來過台灣考察,他是個積極行動的官員,未來會繼續推動這項兩岸的合作計畫,將來兩岸可能合資成立新公司來推動合作。
明年3月兩岸將首度合開一項「風光大會」,探討兩岸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合作,我會去參加,這對台灣未來的風電產業發展會有實質的好處。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