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許多家族企業由於富二代、富三代都是獨生子女,願意接班的愈來愈少,為因應家族企業傳承困局,江蘇率先推出「民企千名少帥培養計畫」。若能好好思考,子孫繼承家業的問題或許會是台灣企業或金融機構可以善加利用的商機。
新聞說
蘇州富三代斷指拒承家業」。《東方早報》11月10日報導,日前蘇州吳江一名23歲的富三代,為表達爺爺要求自己放棄動漫、繼承家業,竟舉刀砍下自己四根手指,揭開龐大江浙家族企業內部傳承的困局。由於願意接班的富二代愈來愈少,江蘇率先全中國推出「民企千名少帥培養計畫」,招募富二代上課培養接班。
台灣觀點
中國富一代對子女都有兩種心情,既擔心自己太有錢,寵壞富二代,也害怕給子孫太多錢,子孫會完全沒有奮鬥動力。而且很多中國家族企業在過去經營事業的過程中,常常因為逃稅造成帳務不明,使得很多家族企業面臨無法透明交班的尷尬情況。
其實中國的富二代、富三代也非常痛苦,因為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雖然有必須接棒的壓力。但如果他們事業接棒做的很好,別人會認為是因為爸爸、爺爺很厲害;一旦做不好,馬上被認為是敗家子,所以很多富二代、富三代選擇了逃避。中國內需市場愈來愈大,未來許多企業也會走向國際化,接班難題也凸顯中國家族企業,人才難覓的情況已愈來愈嚴重。
台灣家族企業迄今差不多傳到第三代了,除了面臨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大瓶頸,更面臨了第三代家產分配的現實紛爭。雖然台灣很多富二代、富三代都是留學美國歸來,但他們接手經營的家族企業卻已經陷入台灣經濟不振的泥淖,這是一份更難的抉擇。中國企業現在正在經歷富一代傳給富二代的過程,未來肯定也會面臨富不過三代,子孫繼承家業的問題,這會不會是台灣企業或金融機構可以好好思考及利用的商機?
新聞說
「第三方買單 扭曲中國房價」。《第一財經》11月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雙方父母和祖父母為中國獨生子女購買結婚房的第三方買單現象,已扭曲中國市場房屋價格。
台灣觀點
中國兩個獨生子女結婚後,通常是雙方父母,甚至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掏錢買房,這在經濟學上叫做「第三方買單」。因為自己不掏錢,所以不會心疼。中國房價愈來愈高,不過第三方買單還不是房價跑贏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主因。
中國今年前3季,商品房銷售面積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4成,銷售價格飆漲8成,CPI卻下降1.2%,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是很奇怪的。原因是中國買房主要還是投資行為,不是消費,很多房子空著沒人要租,租金很低,但房價還是持續上漲。不過中國統計CPI時,沒有把房價算進去,所以才會出現房價上漲、CPI下降的矛盾情況。
新聞說
「保8沒問題 但有別的問題」。中國發改委11月宣布,由於出口恢復,今年中國前3季GDP成長7.9%,基本上保8沒問題,不再需要妨礙人民幣升值以獲取貿易優勢。
但「日本專家提醒中國需防日式泡沫」。《第一財經》報導,日本野村證券在香港的執行總監木下智夫表示,近期有一些中國官員向野村請教,希望了解上世紀80年代日本發生了什麼事。中國目前在許多方面和日本在80年代的情況很像,雖然中國資產通膨並不是因為過度使用金融槓桿引起的,但是未來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很大。
台灣觀點
短期內中國已達成保8目的,但政府也開始研究怎麼退市。退市政策就是要退出之前的財政政策,目前中國政府開始進入非常困難的階段,到底要用什麼來壓制通貨膨脹。
隨著經濟持續增長,貨幣供給量火上加油,中國通膨陰影愈來愈大。如果人民幣不升值,貨幣增長勢頭會再堆高,不升值而有升值預期,還是有升值壓力。最近香港已看到資產泡沫情況,未來中國房地產和股市可能不如預期的好。
野村研究發現,中國大陸現在的情況和日本在1980年代其實非常類似:雙方都在金融體系採取寬鬆政策,造成貨幣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唯一的差別在於雙方的公司和家庭財務槓桿水平。不過,這是因為中國貧富差距大,平均每個家庭消費槓桿水平相對較低。現階段中國要非常注意資產價格上升泡沫,思考如何透過適當方式來壓抑,才不致產生日本式的泡沫。
新聞說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 上海國際板規則正在制定」。《東方早報》11月10日報導,今年以來,中國IPO規模高達900億人民幣,已遙遙領先世界各國。
《21世界經濟報導》11月也報導「中國IPO重啟4個月 券商承銷競爭激烈」,並以美林證券的看法指出,現在還沒進入中國的銀行,50年後將被遺忘。
台灣觀點
中國證券業競爭愈來愈激烈,尤其是承銷行業,外國券商幾乎已沒有任何搶奪的機會。中國各券商從今年開始,都加強直接投資業務,再搭配承銷業務,這樣可以使很多項目更願意讓其承銷,使得投行如魚得水;反觀外國券商,在沒有直投的執照下,競爭顯得相對弱勢。
美林證券中國區主席劉二飛認為,中國投行的水平目前仍低於國際投行;不過,隨著中國開放國際板,全球投行勢必朝中國移動,而現在還沒進入中國大陸的銀行,50年後將被遺忘。
我認為,中國金融市場既然能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中國也將成為投行與金融業務的主要競爭市場,台灣金融業應該加強本身較弱的投行與直投業務,並加速培養熟悉中國投行和直投業務的相關人才,才能在台商日漸壯大與中國投行業務國際化的過程中,憑著語言與文化相通的優勢,搶占一席之地。
(記者萬年生╱整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