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看好市場商機,包括外資與陸資企業近年來都積極轉進養豬業。而早在1998年就轉戰大陸的林國忠,挾著創新技術、熱忱的服務與積極參與當地組織等優勢,讓他創立的種豬場成為福建最大的種豬公司。
高盛養豬,偷襲中國農業」,近幾年高盛等外資積極搶進大陸農業市場,也引發大陸企業擴大投資,甚至「轉行」入養豬業。除網易總裁丁磊與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等先後斥資上億元人民幣(下同)進軍養豬業,正大集團近日也和安徽正式簽署專案,計畫投資20億元打造養豬基地。
受惠有13億張嘴要吃飯,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肉類食品生產與消費大國。據大陸農業部統計,預計到2015年,全大陸肉類需求總量將達8845萬噸,其中豬肉總需求量比重最高,占62.15%;數據並顯示,大陸養豬業年產值超過6500億元,占畜牧業產值近50%。
早在各界看好大陸養豬業市場商機與發展潛力而積極轉進時,廈門國壽種豬開發公司總經理林國忠1998年就到廈門創業,運用台灣創新經驗與技術,結合當地市場,經營種豬育種與銷售;目前園區豬隻總頭數破萬,其中原種母豬1228頭,除青海、甘肅與寧夏三省外,早已行銷到大陸各省。
主動出擊拓人脈與生意
國壽的育種技術領先大陸的同業,種豬的成長率以及瘦肉比例都優於一般市場上的種豬。一路以來都致力於技術創新的林國忠舉例,像訪客都必須通過消毒噴霧通道以免帶進細菌、拍賣展示台的設計等,都是大陸業界首創。豬舍空調採負壓技術設計,調節溫度不讓豬隻熱壓迫,讓種豬舒舒服服地長大。而且園區也很重視環保,除了運用生物菌除臭及沼氣發酵、脫硫等科技處理豬廢料,產生的沼氣還可用來發電、照明與供肥。
「當年來廈門創業時,給豬媽媽配置的是1800元的產床,自己睡的床卻只有180元」,外號「豬哥」的林國忠說該公司的豬隻備受呵護,還享有游泳池等設施,透過運動與天然環境等方式提高豬隻免疫力。
在廈門國壽監控室中,包括母豬舍、公豬舍、分娩產房、保育室與種豬檢驗等空間,一個個螢幕正顯示各工作環節;連「親家」來挑選都要隔著一層玻璃,避免外界帶入細菌造成豬隻感染,每頭豬的相關數據透過電腦同樣一應俱全。
除了運用科技與創新的管理外,廈門國壽也積極拓展通路,目前公司年營收已達上億元台幣。
「只要名聲大,生意就會來」,為獲取大陸的內銷生意,林國忠主動出擊,親赴各省展銷會打廣告,西進以來也陸續參加多個大陸畜牧組織,成為當地各組織中第一位台灣人,有助擴展人脈與兩岸交流;同時為引進更多的業務,他也積極到各地的養豬廠推銷自家的種豬。
台灣經驗 避免高高在上
「大陸市場大,不會東西好卻沒人買……不走出來是死路一條。」回憶1998年要來廈門投資時,正逢台灣口蹄疫爆發後,曾當選台灣養豬業十大傑出青年的林國忠決心回廈門祖先土地創業。他坦言很辛苦,當時除大陸豬價不高,親友也都反對,只有老婆支持;如今全部人都說他有眼光,老婆則因聚少離多而反對。
他比較兩岸市場說,大陸為反映成本並照顧農民,原物料上漲時豬價連帶上漲,「大家都沒話說」;台灣則因進口型市場特性,原物料上漲時豬價下跌,豬價漲時政府又開放進口國外豬肉,養豬業幾乎無利可圖。此外大陸政府向來鼓勵農業發展,養豬業又屬無稅項目,未來市場的發展他仍然相當看好。
對於想西進發展農牧業的台灣人,林國忠分享經驗表示,「最好結合台灣經驗、掌握大陸人情事故。」他建議,不只要運用台灣育種技術等研究開發優勢,也要懂得結合當地市場。「台灣養殖戶要到大陸,一定要長期待在當地,技術要學好,也要參考當地管理制度,不要老是高高在上,」他強調有些台商看不起大陸人,也不想了解當地生活型態,甚至想投機取巧找門道,往往容易失敗。
林國忠認為,在大陸要守信用、規規矩矩經營,試著和對方交朋友,而非一味只以賺錢為目的,就有機會打入核心,一旦口碑隨品質與服務態度逐步累積,就能在市場上取得不錯成績。
大陸養豬業至少輝煌15年
高盛集團評估大陸養豬市場至少還有15年的輝煌,近期也有許多「外行」的富豪紛紛搶進養豬業,讓外界很好奇養豬業是否有高利潤。
林國忠指出,考量競爭力不足與環保問題,大陸已逐步掃除「千家萬戶」的小農。大陸上市公司企業家轉行養豬,利潤未必高過本業;著眼的可能是「無稅」背後的節稅空間。
看好大陸「安心肉」市場商機,廈門國壽除經營種豬育種與銷售,並計畫逐步朝肉品市場邁進。目前每天出貨30頭豬隻的肉品,固定供應廈門16個超市店面所需。業務更多元化,也讓國壽未來的發展更加穩定。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