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和她絕大多數團隊成員都離開了《財經》雜誌和財經網,我對此感到一絲入冬時節的悲涼。

《財經》記者收入不高,不允許收紅包,靠其獨樹一幟的新聞理念仍吸引了眾多優秀新聞從業者加盟。從這點看,利潤分配機制可能並非這次衝突的主因。

在互聯網的侵襲下,紙媒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財經網過去一年中流量上升迅速,與胡舒立主導對網路平台的大力投入密不可分。網站就是燒錢,因而胡舒立團隊期望大股東聯辦給予更多的資源投入,或是從外部引入第三方投資者。

如果僅是單純的引資或增資,可能不致使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但胡舒立團隊期望藉此機會實現員工持股,一來可實現管理團隊對公司的合理控制權,保證媒體能真正實現編輯獨立;二來打下江山辛苦多年的團隊也應有合理的回報。員工持股與編輯獨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只有編輯團隊在股權關係上對自身媒體擁有更強的掌控力,才可能真正實現編輯獨立。

如果沒有胡舒立的強勢以及對獨立編輯方針的堅守,當然也包括主辦方在《財經》成長期間給予的強力支援,很難想像在中國的新聞土壤中能夠產生像《財經》這樣出類拔萃的刊物。因此,對於胡舒立而言,最無法接受的事實莫過於對內容的自我審查。

胡舒立此次的離開,頗似一次勞資的糾紛,只不過在中國傳媒的行業背景下,勞資矛盾具有更多的複雜性。正是上述多種情形交織起來,才導致了胡舒立團隊忍痛揮別《財經》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