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率大陸專家學者訪問團抵台訪問的鄭必堅先生,一向被視為中國開明改革派的人物。早年曾擔任廣受知識界愛戴的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的秘書,受大胡提拔的胡錦濤出任中央黨校校長時,鄭以常務副校長身分助胡處理校務,進行改革,受胡倚重。胡錦濤出任總書記,鄭必堅退而不休,出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為胡獻策建言。鄭的角色身分,受到西方政學界的看重,有人將其和胡錦濤的關係比之於從前汪道涵與江澤民的關係,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現在,鄭必堅先生首度親訪台灣,實在令人高興也有所期待,深盼其為兩岸和平遠景做出貢獻。

要走出西方政治思想框架

冷戰結束後,世界成了一超多強,美國明言其世界霸權地位不容挑戰,在歐洲北約不斷東擴,壓縮俄羅斯利益,在亞洲以新圍堵遏制中國,妄稱「歷史已經終結」。然而面對昔日敵人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轉軌,國力提昇,美國雖是超強仍不安心,製造「中國威脅論」,乃至後來的「中國崩潰論」、「中國黑洞論」等等不一而足。北京深知中國的改革要不斷的深化,需要一個內外和平穩定的歷史機遇期以促進大建設。因此,在面臨冷戰後美國最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時期,鄭必堅先生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論述,強調中國永不稱霸,堅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崛起是在改變自身的環境,中國追求富強但不走從前西方帝國殖民主義侵略擴張道路。

這種論述主張,多少可以緩解外國對中國強大的疑竇。不過,中國人的主觀願望能否為客觀的世界所認同卻是一個問題。就人類歷史角度而言,特別是以西方思想為主的近代世界史,更證明了一個國家的崛起往往造成另外國家的抵制和競爭,其中充滿了血淚斑斑的衝突、戰爭、亡國,英法戰爭、德法較量、俄日崛起、美國擴張以迄一戰和二戰,莫不如此。在冷戰時期,美蘇以龐大核武力量維持恐怖平衡,大戰沒有,小戰卻不斷發生。即使到了今天後冷戰時期,美國仍介入兩場戰爭,而其它衝突亦所在多有。這個殘酷的事實告訴中國,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中國如果要實現和平發展的大戰略,就必須走出以西方國際政治思想理論為框架的「武力獲取並維持和平」的權力均勢布局,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大同之王道思想找答案。

以文化作為和平崛起支柱

西方文化傳統帶有濃厚的「強權即公理」思想,故在現代化過程中做出許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故是以「文明衝突論」來看國際政治和歷史發展。然而中國的歷史發展卻另有境界,固然有衝突卻更強調文化融合,仁民愛物。漢唐盛世、宋明理學、康乾盛世,都告訴中國人文化融合的偉大力量。今天,中國已比從前富強,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軍事是硬性的東西,應以充分保衛自己為要,讓別人不敢存非分之想。經濟是中性的東西,為民生之本,國力之源,但和外國也易起競爭,時有摩擦。文化則是軟性的東西,近些年來隨著民生充裕,各種文化產業興起,舉凡學術、體育、影視、藝術、觀光、娛樂等都蓬勃發展,其形成的向外吸引和交流的力量,係貫徹中國和平崛起的最重要支柱,也可形成新的國際關係典範。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兩岸共同擁有的最大資產就在於此。從文化層次進行密切交流,共同發掘現在深受世界推崇的孔夫子儒家思想,以中華和平盛世為己任,兩岸人民將可享繁榮富強。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中美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