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皮涼鞋底邊緣的線斷了一截,鞋底斷開變成了兩層,不過其他部分都完好無損。周末我在街上尋尋覓覓,找了很久,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找到了一個修鞋小攤。
修鞋師傅用錐子穿線,一針一線慢條斯理地縫著,大約20分鐘後鞋子修好了。我掏出5元錢,恭恭敬敬地遞給修鞋師傅說:不用找零了,謝謝您。老師傅連忙站起來,從小鐵箱中拿出兩元硬幣塞進我的手裡,說:不行,不行,一定要找的。我收下硬幣,鞠躬道謝。
攤販其實在為政府分憂
人到中年,以我現在的收入,買高級時髦的鞋子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考慮孩子將來的教育費用,看看時下醫院的天價治療費用、霧裡看花的養老保險(許多地方的社保費已被揮霍一空,留下巨大的黑洞),又只好精打細算起來。那麼多家庭主婦絡繹不絕送鞋來修,說明需求者不在少數。從環保角度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活方式,也會使中國大陸不堪負荷。
我接觸的攤販絕大部分都是老實人,謙卑、知足,最少偽善和虛榮,憑藉自己誠實的勞動莊嚴地生活著。不鬧事、不搶劫,與壟斷獨占、欺行霸市、權力尋租者絕然不同。給攤販一塊謀生的角落,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對政府來說是舉手之勞。攤販給城市帶來的不便,比起全國大江大河遭受的水汙染、鉛汙染,可說微不足道。況且,對攤販也可以分時段、地段有規劃地進行衛生管理。可是為什麼地方政府對汙染視而不見,對販夫走卒卻窮追不捨呢?為了城市形象和自己的虛榮,就可以置人民死活於不顧嗎?地方政府如果真的覺得攤販有損城市形象,為什麼不提供體面的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這些沒有工作、沒有社會保障的人們生產自救,不僅不應受到打壓,反而應該受到保護和稱讚,因為他們是在為政府分憂。
城管是地方的偷懶制度
從台灣旅遊回來的人對士林夜市讚不絕口,台灣能規劃設計如此便民的夜市,大陸為什麼不能呢?城管制度實際上是地方政府的偷懶制度,不知製造了多少衝突的悲劇。
有的農民工對我說,城管驅逐小吃攤販以後,他們晚上找不到地方吃飯了。員警、城管驅逐的不僅僅是攤販,也打碎了城市的生物鏈,破壞了社會的生態平衡。
維持一些流動攤販,是維護攤販的生存權,而城管打碎的不僅是弱者求生的飯碗,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
30年前鄧小平說,改革開放的目的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追求共同富裕。現在先富起來的人們難道要讓這群無依無靠的弱勢同胞去喝西北風嗎?羅大佑的歌詞說的好,野百合也有春天。我認為販夫走卒也應該有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