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兩岸關係自馬總統上台出現歷史性進展又逢難得一見的歷史盛會,由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率領的28位大陸專家學者訪問團,在兩岸高層的首肯下,來台參與「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兩岸軍政學界首次就台灣國際生存空間和軍事互信等敏感議題公開交流,即便雙方各持立場,針鋒相對,卻絲毫不減其理性對話和相互尊重,展現本次研討會的最大意義在於:兩岸即使仍存在許多重大分歧,但我們已經站在一起,進行坦誠的交流對話。
本次研討會以「借鏡、創新、傳承、前瞻」為主題,四個研討小組其中以「綜合」組所探討的「兩岸涉外事務和促進兩岸安全事務交流」等議題最受矚目,因為兩岸民間學術團體早就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大量交流,並累積一定的共識,唯獨外交和軍事等敏感領域始終裹足不前,從未有過正面對話,在人員生疏、默契不足的情況下,兩岸主事者敢於嘗試,派出具有代表性的卡司陣容,對上述敏感議題先行對話,誠如鄭必堅所說,「我們一起辦了一件大事情」,其開創性意義將載入史冊。
這次盛會確實得來不易。有人統計,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後發生6531次戰爭,可為年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尤其近百年來,中國飽受列強侵略和內戰消耗,國衰民疲,直到近30年中國大陸和兩岸關係才真正處於未戰狀態,得以各自摸索發展道路,始有今日的局面。期間若發生任何一場戰爭,後果都難以想像,中國和平崛起不可能推動,兩岸關係也不可能進入和平發展的新階段。
在分組討論現場,我們親耳聽到大陸與會代表、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原主任李際均說,他大半輩子研究戰爭,今天竟以學術交流方式「登陸」台灣,實屬難料。面對當前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他看到兩岸之間存在以「非戰爭手段」解決爭端的可能性,兩年前此話從解放軍高層口中說出,簡直不可思議。來台研討的大陸學者如吳建民和馬振崗等,先後出任駐法和駐英大使,他們在任內與我方駐歐代表「誓不兩立」,如今卻能共聚一堂探討如何面對「中華民國」的問題,兩年前這也是天方夜譚。
不可否認,兩天的會期當中,兩岸專家學者暢所欲言,把顧忌降到最低,但仍難掩雙方對今後兩岸交流「最終目的」看法的明顯分歧,大陸代表尤其在台灣國際生存空間和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議題上,要「爭一時也爭千秋」,未能跳脫既有窠臼,始終把北京定義的一個中國與統一模式擺為前提條件;而目前台灣主流民意似乎更傾向於爭一時,由於種種歷史與現實因素,卻難對千秋許下承諾。
馬英九執政以來,在「以小事大」方面,於九二共識、外交休兵、反對法理台獨等問題上已充分表達善意與誠意。至於在「以大事小」上,大陸方面除了「個案處理」台灣國際空間,以及釋出經濟利多外,如何面對現實存在的中華民國,如何更體會台灣人民的心理意識,恐怕還是要下番功夫。鄭必堅在研討會上提到,對於「台灣意識」,大陸方面必須以包容的心態加以面對。其實,除了「包容」,還需要「理解」與「設身處地」。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