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MOU終於換文簽署完成,兩岸一直喬不定的落款頭銜也正式公開,據了解,落款名稱是台灣堅持要對等原則,故經過多次協商後,中國逐步接納台灣方案。
大陸此番會在用語上釋放高度善意,是因為MOU簽署時程,不僅攸關江陳會協議落實及ECFA進度,更牽動兩岸政治對話的進度。
昨天簽署的MOU落款部分,陳沖及銀保監三會的官方新聞稿口徑一致,稱台灣陳沖是「台灣方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代表」,中國劉明康、吳定富和尚福林是「大陸方面銀、保、證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代表」。
在MOU中文名稱方面,也顧及兩方使用習慣,台灣稱其為「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中國稱「兩岸金融監理合作諒解備忘錄」,除金管會在官方網站公告中曾稱及「行政院金管會陳主委」及大陸銀保監三會的「正職首長」兩名詞外,兩岸官方用語已呈現細膩的求同存異操作。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認為,MOU是落實兩岸商談的結果,且為4次江陳會創造良好氛圍,為商簽ECFA鋪路,在此承先啟後定位下,署名、條約名稱、字體、方式等都成為可溝通的「細節問題」。
據了解,中國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規劃從「先易後難」、「先經後政」逐步發展成「政經對話、雙軌並行」,籠罩在胡錦濤的歷史評價期待及2012馬胡會規劃下,中國相關單位全心致力於「逐步解決各種問題,並保持兩岸關係持續改善和發展。」
為免因地點、官銜和文字用語上的對等原則堅持不退讓,使得難度最低的監管條約MOU遲未簽署,導致實踐胡六點進度受阻。中國相關單位壓力日深,故王毅和楊毅在上周相繼表示,「兩岸總是要簽(MOU)的,中國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簽,時間、地點、方式都不是問題」,中國和台灣各退一步,擺脫官銜的政治框架,終於達成共識。(馮復華)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