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副總統蕭萬長出席行政院高階領導研究班第一期開訓典禮,特別援引日劇《官僚之夏》(見圖,摘自網路)為例,期勉學員要學習日本戰後的公務員,培養優異的規畫、溝通及執行能力。他說,日本能夠在戰後的一片廢墟中迅速站起來,文官體系的敬業精神和使命感是重要關鍵。
當時剛看完這齣日劇的蕭萬長,應是心有所感,才會在他催生的國家文官培訓課程上,發表「有為者亦若是」的觀後心得。距離《官僚之夏》九月二十日在TBS(東京放送)電視台播放大結局,還不到三十天,微笑老蕭的推薦除了闡述他山之石的意義之外,也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切身感受。
《官僚之夏》改編自城山三郎的小說《通產官僚們的夏天》,描述日本戰後重建的高速經濟成長期,發生在通商產業省(即經產省前身,相當台灣的經濟部)內部的真實故事,該劇以通產省官員風越信吾(佐藤浩市飾演)為核心,時間從昭和三十年(一九五五年)開啟序幕,歷經東京鐵塔興建、奧運申辦、「美智子熱潮(明仁親王與正田美智子世紀之婚)」,以迄沖繩歸還、日美紡織談判,前後長達十五年。
在那個迎向每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十%的年代,肩負協助產業復興之責的通產省,藉由推動物美價廉的國民車、國產電視及國產電腦等一連串劃時代革新,帶動快速起飛的經濟成長。不管是發展家電、汽車工業或資訊業,透過劇本的鋪陳,一群熱血愛國的通產官僚們,抱著鍥而不捨的打拚精神和民間廠商緊密合作,為今日舉世聞名的日本汽車、家電業及國際電腦品牌奠定基礎。
然而,《官僚之夏》要傳達的訊息,並不僅止於日本為何擁有豐田汽車、SONY家電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厚實國力,劇中敘述「國際通商貿易」與「國內產業保護」兩派官僚的鬥爭,更發人深省。以玉木博文(船越英一郎飾演)為首的通商派,和同期風越領軍的產業派,一方倡議要掌握貿易自由化趨勢,與國際接軌;另一方則主張保護國內產業,儘早躋身世界強國,雙方各持專業、分庭抗禮。
「開放進口」與「保護產業」的對立、衝突,成為整齣日劇發展的主軸。從日美貿易摩擦、安保條約談判到江戶川漁業汙染引發的公害問題、「國內產業保護法」立法失利,《官僚之夏》有如一部日本通商產業政策史,把日本戰後在面臨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平的權衡評估,幾次著手推動重大產業轉型和攸關國家走向的政策博弈,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看得驚心動魄。
既是真實故事,就真有其人,主角風越取材自被稱為「通產先生」的公務員佐橋滋,其他的角色也存在史實中,如先後擔任通產大臣、總理大臣的池內信人(北大路欣也飾演),就是提出「國民所得倍增計畫」的池田勇人;而繼任的政敵須藤惠作,對照歷史即是由罹癌的池田指定出任首相的佐藤榮作。
拍得饒富懷舊味的《官僚之夏》,有個非常武士道的戲劇元素,那就是在技術官僚、在不同部門間,乃至在分屬敵對派閥的大臣與總理間,容或意見相左、各有權謀考量,但卻屢屢在交棒抉擇時刻,展現無私的政治胸襟。譬如鞠躬盡瘁的 川推薦老牧接企業局,一路相鬥的玉木最終仍提名風越掌事務次官,以及池內力邀須藤擔任首相這段史實。
老蕭對《官僚之夏》大力推崇,我想他所熟悉的,除了自己三十年公務員生涯面臨過許多類似劇中主角的經歷之外,應當也清楚劇末的橋段。風越在退休時說他不會如前人般「下凡」,亦即不會像其他政府官員卸任後到私營機構任職,招來官商勾結之嫌,風越後來選擇在報紙撰寫經濟評論,鬻文維生。對照台灣的政府官僚,要找到這樣有風骨和勇氣的官員,恐怕是天方夜譚。
實力派演員佐藤浩市說:「今天電視界想要製作具有骨氣的電視劇,需有強烈的信念去進行衝撞!這種恐須一、二十年才可能出現的稀少企劃,非常令人感動!」我並不期待台灣的電視界有此覺醒,但是由副總統主導的百年慶典,假使能有相同格局的企劃,重現台灣早年的《官僚之夏》,那將會是功德無量。
如池內總理和風越最後的對談,「當我們一味在乎世人耳目時,卻遺失一樣最珍貴的東西,而你則是一再精心珍藏著它。」不知老蕭在看待開放美國牛肉爭議時,是否也有這樣的心情?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