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吳育昇偷情遭到抓包,沸沸揚揚地攻佔各種媒體,成為全民話題。基於市場競爭,各媒體除了拚命報導鉅細靡遺之外,基於道德與社會觀感,還要說教炯戒一番,尤其電子媒體更得板起面孔,自我反省如此消費是否過度侵犯個人隱私,如此人格分裂,說來還真是累人。所謂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看待名人緋聞或外遇,也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此次吳育昇事件最被「稱道」的,無疑是他明快果決的危機處理,也不愧其教授政治傳播之名;但最被嘲弄的,則是他高調偷情的不智或輕忽。十年前,地位比他更高、形象比他更好的章孝嚴,曾經以令人驚嘆的速度承認緋聞的過失,將傷害降到最低,但時不我予,吳育昇同樣展現的「負責」與Guts,卻已達不到所設定的止血效果。這只能說,媒體生態變了、社會人心變了,但某些名人的觀念與認知卻沒變。
好些媒體朋友笑稱,預防勝於治療,再好的危機處理終究只能減低傷害,而傷害卻已造成,只有事前預防才是避免危機的王道。因為環境變了,攻防兩造都已升級,過去名人發生緋聞時慣用的SOP標準處理模式,早已不合時宜,必須更進一步研究如何不被抓包之道。
和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多了狗仔隊,能夠把不敢報導的傳聞變成活生生的證據;還多了網路,可以發動不人道卻赤裸裸的人肉搜索,形成慘兮兮的全民獵巫與公審。如此你偷我查大家談,這到底會使名人從此收斂自省?還是很快就會出現如何閃避狗仔隊跟監、偷拍,如何選擇適當的偷情方式與地點,如何偷情不被抓的反制技術?
對於媒體的報導,其實也有一套制式的作業。以吳育昇事件為例,先是凸顯女主角的優點,然後再逐一解構,從高檔餐廳、豪華名車到知名摩鐵的描述,再到香奈兒變五分埔、氣質名媛變社交名花、男主角減肥是為把妹的吐槽,充分渲染了所謂上流人物不過爾爾的戲劇張力,也滿足了一般人偷窺名人隱私、戳破他們假正經的潛藏慾望。
過去在港式媒體尚未進入台灣時,政治人物的八卦緋聞多屬無關宏旨、格調不高的被動、附屬新聞,除非當事人主動指控,很少被認真挖掘,更不會鉅細靡遺。如今時過境遷,爆料之外,更有狗仔直接偷拍取證,不僅造成觀眾與讀者口味的嗜血加重,也迫使媒體競相加料,成為刺激收視率與發行量的常態。這究竟是對某些自認因名人光環加持而享有性特權者的警惕?還是整個社會人心耽溺於八卦醜聞而無法自拔的沉淪?
至於陷於緋聞的政治人物是否就此難以翻身。恐怕還得視國情、狀況而定,基本上,形象越好、衝擊越大,翻身越難,但在台灣並非全無受創而重起的前例。只不過,在社會對性規範愈趨嚴格、媒體對性醜聞愈趨興趣下,政治人物評估之間的風險與慾望,到底權力之於性是春藥、迷藥甚至毒藥?恐怕原來自以為是的SOP,都要徹底改變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