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紛紛預測,包括訪問中國行程在內,歐巴馬此次亞洲之旅所獲得的實質效益將遠低於預期。
華盛頓尼克森中心(Nixon Center)的中國研究主管唐安竹(Drew Thompson)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歐巴馬這次訪華之行的意義並不在於取得具體成果,他認為「對歐巴馬總統而言,此次訪問是要建立關係、堅持執行既定政策,是一次得到實地感覺的機會。」
中美勢力起變化
該評論指出,由於美國在金融危機後國力大幅受創,加以中國正穩健的朝經濟復甦邁進,雙方的平衡態勢正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報導指出,身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是否願意成為美國的戰友、更積極的介入國際事務,將影響美國日後在國際政治事務上的份量。而中美雙方最近在貿易及經濟問題的談判,將是外界衡量兩國合作關係的重要指標。
美促中參與國際事務
《華爾街日報》也說,亞洲之行已至半程,而歐巴馬正面臨著個人魅力的考驗。
在APEC會議上,各界領導人承認,三周後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會議難以達成約束性國際協議,這對氣候變化的國際,以沈重的打擊。稍早,美國國會對歐巴馬提出的氣候變化政策加以杯葛,加上發展中國家持續抵制約束性減排目標,這些因素也使得外界將問題矛頭指向了美國。
另外,雖然歐巴馬希望中國在阿富汗扮演更重要角色,並在北韓和伊朗發展核武器計畫問題上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但中國官員和學者並沒有看到有跡象顯示,中國政府願意在這些問題上做出重大承諾。
《華爾街日報》指出,歐巴馬的亞洲之行突顯了其政策的侷限之處,報導說,歐巴馬與東協領導人舉行會晤,便意味著各國將緬甸政府邊緣化的努力已告失敗。人權團體本來希望大會發布公告,呼籲釋放長期被軟禁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結果,這份周日發表的聲明只隱約提到了之前東協外長敦促釋放翁山蘇姬的公報。
媒體指出,在全球飽受金融風暴的同時,亞洲的區域局勢更顯複雜,歐巴馬是否能突破重圍,建立與亞洲有效對話的平台,各方都在關注。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