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住在大陸二線城市的博士,收入在當地還算不錯,跟在大學當講師的妻子共組雙薪家庭。看似幸福的小倆口,卻有難以承受的痛──他們是無殼蝸牛,買不起房子。大陸房價狂飆,飆到不合理,飆到百姓被房債壓到窒息。
10月31日,位於吉林省長春市臨河街附近的建案「上東街區‧美一方」火爆開盤。天才剛亮,蔡博士匆匆趕到售屋處,但此時購房隊伍已經排到第167號。
「早知道昨晚就來通宵排隊了!」蔡博士嘟囔。沒想到前面一名女士回說:「昨晚?前天就有人拎著板凳來了!」售屋小姐隨即更正他們的說法:「27號就有人來排隊了!」
眼看著大排長龍的人潮,蔡博士轉頭離去,零下7度的冷風,迎面吹了他一個寒噤。一些剛剛趕到的購屋者,大步地與他擦肩而過。「買房就像搶白菜,二線城市也瘋狂!」看著苦等的人群,蔡博士一聲感嘆。
11年不吃不喝才能購房
蔡博士今年36歲,在長春市某金融單位從事電腦系統維護工作,月收入6000元(人民幣,下同)。工資水準在當地工薪階層中,算相當不錯。根據統計,去年長春市平均月工資不過2300元。
一年來,長春房價走勢宛若「√」型。去年底受金融危機影響,房價略有下跌,今年4月調頭向上,一路攀升。據統計今年1至9月,該市房價年增14.8%。
以「上東街區」為例,同地段商品房2006年每平方公尺為2880元,去年升至4000元,如今漲到5100元。
「上東街區」位於市區,房價漲還說得過去。南環城路上的「中央公館」周圍荒郊野嶺,售價還飆到5600元/平方公尺。
蔡博士在想,像長春這樣二線城市,如此漲法是不是有些瘋狂?但有關部門卻說,「長春的房價同居民收入和城市發展相符,是理性健康的、沒有泡沫的市場。」
據統計,目前長春商品房均價約為4200元/平方公尺;今年1月長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萬元,這意味著一個三口之家不吃不喝努力11年才能買到一戶80平方公尺住房。
有人只看模型圖就出手
儘管工薪階層的工資永遠追不上房價,但買房的人沒變少,反而越來越多。蔡博士每到一處新建案看房,每次都有人捷足先登,房源已所剩無幾。
年初蔡博士選房時還不急不徐,每到一地都仔細看建案品質,看戶型結構、前後樓距,甚至1天3次觀察採光情況。到了年底,他已陷入恐慌,他發現有些人根本不實地考察,僅憑售屋處提供的宣傳廣告與模型圖就買了。
他心想,這些買房的人是不是瘋了?買白菜還得挑上一挑,何況是買房。蔡博士爆料說,建商廣告上描繪「臨河而居,美景如畫」現場一看,河是條發臭的河,兩岸垃圾遍地、汙染嚴重;模型上顯示,大樓緊臨運動場,視野開闊,採光充足,實地一看,運動場面積還不如一村小操場,又恰有兩棵大樹遮窗。開發商很多時候「說得比唱得好聽」。
「買漲不買跌」是一個要命的心理。越跌越觀望,越漲越要買。這也怪不得老百姓,一方面有人有剛性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城市用地愈來愈稀缺」的理論,著眼新地王一個個誕生,越晚買房越負擔不起。
房貸壓得無力再作消費
對於房市的怪象,理工科出身、一直跟機器打交道的蔡博士摸不透了。伴隨著一年來的購房歷程,他內心無比痛苦。
蔡博士曾信心十足,自己工作穩定,月收入6000元,太太在大學當講師,月薪3000元,在當地工薪階層中都還算可以;夫妻兩人年富力強,手握40萬元積蓄,又是在「房價偏低」的二線城市。如果連他們都買不起房,還有誰買得起?
考慮到三代同居,蔡博士的置產計畫如下:面積140平方公尺,4房2廳,3、4樓佳,採光充足;社區環境好,地點不能太偏,生活便利,周邊有小學,附近有公園更好。
但一處處建案跑下來,蔡博士發現自己的計畫太不切實際。符合標準的建案鳳毛麟角,心儀的房價已飆到每平方公尺8000元,即使將40萬元家產拱手奉上,還要背負90萬元的貸款。
蔡博士寒窗苦讀到博士,工資在當地算中上,但是在二線城市連個中意的房子都買不起,蔡博士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無能。他認識到,靠自己本分埋頭苦幹,永遠買不起一處體面的房子。老百姓購買力因買房被嚴重透支,再加上育兒、就醫、養老3座大山,平日還敢消費嗎?消費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內需無法啟動,中國經濟運行是否仍會強勁?中國老百姓還會有多少收入成長?還有多少好日子?
跑攤看建案天冷心更冷
11月1日,長春氣溫降到零下16度。心灰意冷的蔡博士決定再跑一次西環。看完兩個建案後,蔡博士心神俱疲地叫了輛計程車。
「一輩子血汗錢,肥了開發商、貢獻了地方財政收入,到頭來還把自己淪為銀行的奴隸。買房就是犯賤!」計程車司機也正憋著一肚子氣。
兩人對望了一眼,會意地無語苦笑。城市夜景在車窗外被拉成幾條模糊的曲線,蔡博士覺得,那就像自己被房市扭曲的心靈軌跡。
(摘自《中國青年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