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營的北京果品公司帶著「政治任務」11月即將簽約採購200噸的台灣水果,然而,曾經是上海最大的台灣水果及農產品進口商-吉谷食品,才在今年7月間宣佈慘賠1億新台幣退出上海市場。顯見在這場水果貿易中,最大的輸家是貿易商,最大的贏家是政治。

上海、廈門、深圳,曾經形成大陸進口台灣水果的「三足鼎立」之勢,如今上海已經全軍覆沒,曾經有200多家台商設點行銷的廈門,目前也僅剩下3家慘澹經營。

台灣水果在大陸市場遇到了怎樣的難題?

台灣利統公司銷售總監陳禧瑩表示,台灣水果進軍大陸,最大的瓶頸在銷售通路。

台灣水果擺在什麼地方賣?就是一大問題。

陳禧瑩說:「如果在超市賣,就一定死。」台灣水果本來成本就高,加上超市高額的上架費,就更貴了,大陸消費者難以接受。

另外還有收款問題,超市的慣例是貨品銷完後才結算,但超市常常藉口水果爛掉,貿易商往往無法收到全額貨款。

除了超市之外,大陸各地通路依照城市各有不同,有普通所謂批發一級、二級,甚至於三級市場,但都是各自報價,而不像台灣有行之已久的拍賣制度。而且,往來客商對銷售合約觀念並無尊重習慣,因此操作風險全憑現場人員對廠商口碑及實際經驗判斷。

為了避免以上風險,陳禧瑩說,利統做大陸市場,是先接大陸訂單後再向台灣果農收購,並且堅持先預收50%的貨款。比較那些未知銷路在哪兒,就盲目大量進貨的貿易商,利統的做法已穩妥許多,但餘下50%想要全數拿到手,卻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