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口大陸以熱帶水果為主,在大陸市場上可與之競爭的有兩類水果:一類是產自福建、海南、廣西等地的水果,另一類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進口水果。這兩類水果的品種、品質與與台灣水果很接近,但卻有著明顯的成本和價格差異。
台灣水果優良品種在1980年代開始被廣泛引入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目前台灣出口大陸的水果種類在福建和海南等地均有種植。
海南每年銷往大陸各地的水果有160多萬噸,遍佈60多個城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固定銷售管道、固定的客戶群。
在台灣水果進入大陸的宣傳帶動下,這些在福建、海南種植的「台灣姐妹水果」知名度也大大提高,銷量成長快速。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學者曾撰文指出,這些「台灣姐妹水果」雖然品種接近,但品質不同,售價低,與台灣水果的銷售目標群體不同,二者未形成競爭態勢。真正有競爭的是來自泰國、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水果,台灣水果與之相比較,在大陸高端市場處於明顯價格劣勢。
大陸於2005年8月1日宣佈開放台灣18項水果進口,又於隔年4月宣佈增加4個品項,共開放台灣22項水果進口,並給予其中15種零關稅進口優惠。
陳禧瑩表示,大陸此項政策其實並沒有比給予其他國家的更優惠。2003年10月1日起,中泰兩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中的「早期收穫」方案下,提前對兩國間蔬菜和水果類產品的貿易開始實施零關稅。
大陸由泰國進口的188項蔬果中,有80項水果零關稅,而給予台灣的優惠是小兒科,並且,開放進口的台灣水果22項中,7項未有零關稅優惠,而且都是台灣真正生產過剩的水果,例如柳橙。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