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銷售台灣水果的台灣利統公司,這幾年來的銷售穩步成長,目前其大陸銷售量已佔公司總業績的20%。利統銷售總監陳禧瑩說,未來台灣水果應該走精緻化、高單價路線,並且台灣官方應當主導台灣水果認證制,大陸市場前景仍可期。
與那些「大投入、大失敗」的台灣水果貿易商不同,利統公司在大陸市場上採取穩步增長的策略,同時利統擁有的生物專利技術,又多了水果保鮮期長的優勢,這兩點使得利統的大陸銷售業績穩步成長。
正面看待大陸市場
儘管也認為大陸市場有銷售通路不暢等諸多不利因素,陳禧瑩卻表示,他對台灣水果在大陸市場銷售前景的看法是正面的,今年在大陸的銷售業績已佔公司總業績的20%,目前希望能達成一周出一個貨櫃的目標。
而保鮮的專利技術正是利統的獨家優勢。
陳禧瑩說,一般貿易商僅僅將水果看成是一種商品,但卻沒有考慮到這種商品有著後熟、老化的特性。
其他水果貿易商注重挑選品相好的水果,卻不管在大陸市場上是否有銷路,往往水果到了大陸之後賣不出去,眼睜睜地看著水果爛掉。
除了接單後再向果農採購的保守做法,利統還有一項獨家優勢:專利技術。
利統公司的專利產品-乙烯阻斷劑,可延遲植物自然老化過程,有效延長農產品採後壽命2倍以上,最早被運用在台灣的蘭花出口上,現在日本進口台灣蘭花,甚至指定必須經過乙烯阻斷劑處理。
這也是大陸的經銷商選擇向利統下單,並且願意先預付50%訂金的原因,北京果品公司11月又即將與利統公司簽約採購200噸的台灣水果。
台灣水果須建認證制
不過,陳禧瑩表示,200噸的水果雖然只有20個貨櫃,但向果農收貨並不容易。陳禧瑩說,台灣水果產期短、產量少,在大陸市場必須走高端、精緻路線,而不能「衝量」。
另外,台灣水果接受度最高的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民眾對台灣水果的普遍印象是「肯定很貴,可能很好吃」,主因就是現在上海零售市場仿冒台灣原產水果甚為氾濫。
因此,陳禧瑩建議台灣官方應主導建立起台灣水果認證制度,在大陸農產品高端消費市場打造台灣精品品牌。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