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因癌症去世之央視著名播音員羅京的貢獻,將追授他「金話筒獎」等三大獎項。這樣的表彰,是對於逝者的緬懷,還是對於後人的勉勵,抑或是我們慣用的行為方式?
這讓我想到了杜憲,同樣曾是央視當紅的新聞主持人,羅京病逝,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追悼和權威的表彰;杜憲還活著,卻因為在89年6月4日主持新聞聯播時身著黑裝,語速緩慢,播報了戒嚴部隊開入天安門廣場清場等事件,幾乎聲淚俱下,而被停止了播音工作。
杜憲讓人心疼,心疼的是,那張嘴是她自己的,卻因為報導了這個國家最不能被觸及和想要回避的話題之一,她的事業從頂峰直墜入谷底;羅京讓人悲哀,悲哀的是,那張嘴是別人的,哪怕被贊許地說是「國嘴」,但卻是國家所有和管制的,他只是國家聲音的傳話器。
我有機會來到台灣接觸一些傳媒,引發了我對兩岸傳媒的思考。
在大陸,長期以來,我們都習慣於聆聽「國家的聲音」。雖然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層次展開,境外媒體和各類新聞媒體也不斷介入,但是,政府的管制仍舊嚴格。即使你想要獲取一些事件的資訊,所能獲得的也僅是一些來自官方的說辭和報導,你所可見的,就只是每天晚上7點鐘所有頻道都在轉播的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
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往往只是一種聲音,一個角度的評論,對於事件的真實狀況大多數人也只是捕風捉影,很少有人會知曉當中的詳細狀況。在這樣的媒體引導下,群眾的視野也隨之變得狹隘,我們每個人都被這個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左右,包括思想、言論、行為。
我認為,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否能夠擔當起身為新聞人的責任。媒體應是反映民眾的聲音而不是國家的傳聲器,媒體應當是樹立在民眾和政府之間的傳話筒,應當自主選擇報導或揭露目標,而不是僅僅只依靠單個資料。
國家機器的傳話筒,卻得到眾人的尊敬和緬懷,而真正承擔媒體新聞工作者責任的人卻因而中斷了自己的播音生涯,這不僅僅是媒體的悲哀,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