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木雕工藝近半世紀,施鎮洋布滿刀痕的雙手道盡了這一生的創作點滴。他摸著自己的手笑說:「我痛得很快樂。」六十三歲的施鎮洋,出身於鹿港木作世家,父親是當地的大木匠施坤玉,而鹿港施姓大宗祠內的神龕正是施鎮洋的代表性作品,他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這位以木雕為樂的民族工藝師,正是成為今年「國家工藝成就獎」的得主。

施鎮洋與木材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父親施坤玉是泉州來台師傅施明智在台的唯一徒弟。施鎮洋說,父親作事認真、學習速度很快,看到東西就會做。他從小耳濡目染,國小交勞作作業,別人用紙,他就用木。「我做了一艘輪船,放入水裡還不會倒,老師極為稱讚,還放在學校公開展示。」

二十五歲那年施鎮洋遇上伯樂、鎮瀾宮主任委員蔡裕卿,「之前我都與父親並肩作戰,這是我首次包到(木雕)工程,考驗我的技術與膽量。」他說,那時神明背後的神明垛用的是水墨畫,他則出「奇招」改成木雕。

「在鎮瀾宮裡我做了五個神明垛,數十年過後,廟宇翻新,廟方運來大陸較便宜的神明垛。冥冥中,替換時媽祖背後那個怎麼動也動不了。」因此他所做的神明垛就在媽祖身後繼續留了下來。

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林保堯指出,技和藝是民族工藝兩大重要元素。在社會快速變遷下,施鎮洋不僅技藝卓越,還投入教育工作,目前任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維護系兼任教授,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從事薪傳。

施鎮洋有長達十五年與父親「同台」,直到三十四歲時他自立門戶成立華泰雕刻工藝中心。他的作品見於彰化城隍廟神輿、彰化太極持凌霄寶殿神龕等。施鎮洋雕刻的態度只有一個:「把別人的東西視作自己家裡的東西對待。」

施鎮洋認為,雕木最大的挑戰正在於摸清木材的紋理。有一次他著手雕刻一尊鍾馗,「雕到衣服下擺,居然出現一個洞,只好即時動腦把下擺上折讓它飄起來。」數十年後,他說自己已練得真功夫,光靠雙眼即可透視木材內一切。他還點出,從事廟宇雕刻不僅要有技藝還要有知識,「武將朝西文將朝東,刻錯就鬧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