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人壽標售案,昨戲劇性大變盤,在中信金替中策解套下,原被判出局的男主角敗部復活,硬是把原勝利在望的男主角給擠了下去,對中信或中策來講,可以雙贏形容,對南山四百萬保戶及三萬多名員工來講,只能無奈看這場「金錢遊戲」上演。
早在今年九月,港商博智控股大動作要標售南山人壽時,輿論即一再提醒金管會,博智控股是一家今年四月底才在香港匆匆註冊成立的公司,負責南山標案的高階經理人操盤手,並非出身保險業,從該公司成立、即發言內容來看,為一典型私募基金公司,但,身為保險業監督管理機關,金管會把這話當耳邊風。
輿論高分貝質疑下,金管會主委陳冲對外公開表示,入主南山者必須有長期經營的計畫;而據陳冲引用《銀行法》對「長期經營」的定義,「七年以上」才算長期。
中策集團公司昨與中信金簽訂意向書,打算把手邊持有的九七‧五七%股權,其中三十%賣給中信金,三年內還要賣出至少二十%股權,台灣主管機關還未核准此案,這也代表,港商還沒標下南山以前,就把持股再次轉售,別說七年長期經營,連七個禮拜都等不及。
對中信金而言,南山人壽標案中,自己明明出價二十二億多美元,比博智還高,卻敗下陣來,自然用盡各種力量,希望博智併南山案能夠破局。
台灣社會對「中資」的疑慮、三萬多名員工反彈,給了中信金絕佳施力點,「私募基金」博智終於知道,南山人壽很難吃下口,既然如此,與政商關係極佳的中信金合作,為此案開啟「敵友變盟友」契機。
兩岸金融即將大幅開放交流,眼看國泰金、富邦金等金控家族,在龐大保險業挹注下,準備大舉開疆闢土,中信金替中策解套,也替自己找到攻城掠地的舞台;只是,四百多萬保戶,隨著南山經營權更迭、金管會消極因應,只能自求多福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