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共資深外交官施燕華回憶,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美簽署《建交公報》前夕,美方突然提出繼續對台售武,據傳鄧小平動怒拍桌,為顧全大局,鄧決定先建交再說,同意軍售問題分步驟解決,直到一九八二年雙方簽署《八一七公報》始達共識。不過,美方因未提時間表,使得軍售問題至今仍未獲最終解決。

年屆七旬的施燕華,曾擔任鄧小平翻譯,做過駐盧森堡大使,後隨夫婿吳建民出使法國。她親歷中美《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的簽署,昨她接受香港《大公報》專訪時,披露一段塵封往事,在中美建交的關鍵時刻,沒有鄧小平,雙方建交或有更多波折。

鄧小平翻譯 披露塵封往事

施燕華回憶說,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中美即將簽署《建交公報》前夕,美方突然提出繼續售台武器,鄧小平隔日還是簽了。

「我想,當時鄧小平首先要考慮中國的改革開放。對外求開放,就不能不考慮與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打開關係。有些事不能太急。至於對台軍售問題,我們並沒有退讓,而是對美國人說,這個問題沒有解決,還要談判。」施燕華說,如此重大決定,「也只有他(鄧)能夠拍板。」

不過,據美方人員轉述,鄧小平當時拍了桌子說,「美國不是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嗎?繼續售台武器會讓和平解決無望!」施燕華認為,以鄧的性格應該不太會拍桌子,但「鄧的話很重」。鄧最終顧全大局,使建交危機化險為夷。

軍售問題 至今仍未能解決

四年後中美簽署《八一七公報》,「談判過程十分艱苦」,施燕華說,從一九八一年十二月起,談到八二年八月十七日才達成協議。雙方因公報中的一個措辭互不相讓,只好休會。中方堅持,該公報必須做到使美國承諾完全停止對台軍售。

幾經談判,美方最後在公報中承諾其對台售武,「在性能和數量上不超過兩國建交以來近幾年的水平,逐步減少,並經過一段時間最終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美方並未說明「從什麼時候執行,什麼時候逐漸減少,並無時間表。」但這是美國對中方的承諾,關係到美國的信譽,施燕華認為,「隨著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當台灣問題解決了,還要什麼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