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亞最重要的大事莫過於歐巴馬參與在新加坡召開的二○○九年「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年會)。這是歐巴馬上台後,初次的亞洲重要盟邦和強權國家的訪問。歐巴馬一方面在日本重申美日安保體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另一方面在APEC閉幕演說也強調美國與東亞各國的經貿連結性。
在上海的訪問行程中,歐巴馬與八所大陸高校青年學子進行會談,美國有線電視網和白宮均作了全程網上直播和facebook的即時討論。但在中國的《新華網》、《上海電視台》和香港《鳳凰衛視》卻是「非全境」的電視和文字轉播。意即只有上海和香港部分地區作了直播,全國性衛星頻道則不被允許。另外,原本美方有意在「推特」(twitter)直播所有歐巴馬訪中(見圖,美聯社)的行程和會面,但卻因「柏林推特牆」,早已被封鎖,且北京政府唯恐即時電視轉播可能出現「非政治正確」的提問與回應,進而中國網民未能加入twitter的同步參與。
再者,儘管與會學生中有相當多數是中國政府的精心安排,提問的內容也事先審查,然而歐巴馬「網路中國」之行所賴以的「城鎮會議」(town hall meeting),仍有兩大重要政治意義:
第一,歐巴馬深諳他的美國總統之路憑藉的不僅是他個人出眾的演說魅力,更是他善於經營和利用網路通訊科技以行銷其政見。他毫不諱言很高興看到網路成為他今天活動的重要部分,因為Web2網路手段和Town Hall會議能夠凸顯美國的言論表達、宗教自由、資訊接觸、(婦女)政治/公眾參與、以及少數族群權益等信念,用一種較為細緻且高明的傳播手段,向崛起中的中國「公民社會」表達其對普世價值的訴求,而非傳統上與北京政府正面交鋒,提出一張遭押異議人士的清單,要求釋放。這突出了面對中國政府的彈性與創新作法,更向中國公民社會群體、維權人士、和年輕專業的網路活躍人士表達其對中國政治自由與民主的關心,並願與其進行交流與對話。
第二,北京政府同意的「有限傳播」,已是對「信息自由」和「言論自由」的一定程度放寬。固然海內外的網民希望歐巴馬能夠直接關注中國網路箝制的「舊」問題,甚至冀望他來推倒「國家防火牆」。他則在二十分鐘演說後,除了選擇性的回應少數現場學生和《新華社》向網民徵集逾三千多則的提問外,更特別藉由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代網友提出關於「網路自由」的問題中強調,「越是能夠自由的資訊流通,社會就會變得越強。因為世界各地的公民能讓自己的政府負責,建立一個『問責制度』。」「作為美國總統,有時候我還是希望資訊不是那麼自由的流通,因為這樣我就不需要聽到人們在批評我…,但我還是認為,這樣才會使得我們的民主制度變得更強,使我變成一個更好的領導人,因為它迫使我聽到一些我不願意聽到的意見,也迫使我審視我正在做的事情。」
歐巴馬對青年談話的「議題設定」很清楚,他要透過此次的中國行,行銷其所代表的美國政府對外、對華政策;同時也要進一步瞭解和接觸中國、與中國交往,特別是與深繫未來美中長遠關係發展的中國青年人直接接觸、互動,經由演說感性訴求中國青年人和網民的支持。如果他能夠在中國年輕世代和網民中保有高超的人氣與魅力,並建立良好的政治公關形象,那麼他對未來中國政經和社會轉型更具有推波助瀾、不可小覷的政治催化作用。
中國社會結構正悄悄地發酵「質變」。這種「質變」的重要養分來自網路科技的廣泛運用。在有限度政治自由的中國社會裡,網路所彰顯的政治意義在於少數群體人的權利和其所關注的議題能夠浮出主流傳媒和黨國宣傳機器之上,進而使普通公民的聲音能夠得到社會大眾更多的瞭解與關注。固然我們不應過度期待它會為中國民主政治帶來「質變」的必然結果,但一種新形態的國家─社會關係正悄然成形中,這種具有現代公民理念和公共性的雛形正在醞釀中,並和增強中的(網路)維權意識相互輝映,驅使中國政府必須更為積極、即時、有效、且妥善地面對其在全球化網路時代,不可迴避的「良治」課題。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