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媒體上炒作的幾件事如美國牛肉、大學生上課飲食、立委偷情等等,都有相同的特質:皆為飲食男女之事。所以這些事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特別是牛肉和立委偷情。從這兩件事可看出,台灣習於大量消費政治議題並且將之簡化為既有的認識框架來理解,致使許多新問題無法得到充分的討論,也沒有提出新的視野或說法來解決既存的問題。
美國牛肉的爭議迅速地由國際政治問題轉為貿易問題,再轉化為飲食問題,繼而成為島內政治的攻防戰。在台灣關切時事的人大概都明白,任何公眾事務一旦成為政治的攻防戰,則不論事務之大小,大多無疾而終,因為事務本身在民意的往來拉鋸間將逐漸失去其重要性,誰贏誰輸會成為重點。牛肉還可以拒吃,長久以來台灣要問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拒絕美國?可是這樣巨大的議題在一天又一天的衝突處理中淡化了,牛肉於是成為民間衝突問題而非國際問題。然而在這件事情上,台灣島內沒有輸贏,台灣一旦低頭,就是全部的人民都輸了。
這種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手法如果應用在個人危機處理,倒也是一招。立委偷情事件其實說不上全民大事,比它更值得討論的事實在太多了,但它一開始就成為頭條新聞,接連幾天都看見各媒體的大肆報導,完全消費了這件事羶色腥的所有可能面向。然後這新聞很快地轉了方向,政治色彩淡化,媒體轉而追逐貌美的事件女主角,此事終於成為類似藝人誹聞一般令人厭倦的新聞。
這兩件事雖是飲食男女之事,但是也讓我們看見媒體缺乏警覺心的某種疲憊態度。這種疲憊並非指新聞不刺激不有趣,而是所有的新聞不論大小,都是公式化處理。不論是攸關國力民生或是名人偷情,都是以相同的手法和思考邏輯來回應並簡化。這種公式化的刺激其實是一種深刻的疲憊,是因為必須生產刺激,致使刺激也必須公式化了,也是因為拚命生產刺激,以致無力處理大問題的疲憊。這種疲憊是拒絕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事情,拒絕更複雜的思考,只願從省時省力的方式得到結果。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新聞很快地就失去注意焦點,而讓人感到無聊之故。
前幾天晚餐時間我和同事走出校園,迎面而來一群學生,每個人手裡拿著三四袋連鎖漢堡店的外帶,顯然是負責買社團活動晚餐的學生,嘻嘻哈哈地走過。我詫異:「所以美國牛肉的問題並沒有什麼消費影響啊?」
同事說:「也許買的都是雞肉漢堡吧?」也只好這麼希望了。由於日前洪蘭的過度批評使得大家都十分敏感,我們沒有問學生買的是什麼。不過我想不論社會怎麼想,大學生還不至於對切身相關的事務毫無警覺才是。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