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已經完成MOU簽署,對此,元富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翁基能表示,台灣金融業者很高興看到兩岸簽署MOU,這對相關業者當然是正面、有好處的,能夠幫助他們進入大陸市場。

然而,MOU只能算是台灣金融業者進入大陸市場的「入場券」,他們期待ECFA能談「市場准入」,爭取比WTO和CEPA更好的優惠待遇。

翁基能說,MOU並非「包山包海的東西」,以為有了MOU,什麼都可以解決,事實並非如此,「MOU並非萬靈丹」。

關注兩大塊業務

一家台資證券公司駐上海代表處首代表示,MOU並未真正解決台灣金融業在大陸發展的困境,他們關注的實質性問題,是兩大塊業務:一、未來是否可以進行A股經紀業務;二、大陸基金的QDII(合格投資境外基金),能否藉由台灣證券商,發行基金,投資台股。

這位首代表示,是否能從「試點」經濟做起,例如海西、天津等地,給與超WTO的准入規格,讓台灣金融業也能到大陸生根。

競爭力不如陸銀

能進入,不代表能生存。大陸前十大銀行,總股本都超過1兆人民幣,服務網點動輒上千、ATM機上萬台,並非台資銀行可以輕易超越競爭的。台資銀行只能靠台商人脈和服務品質,獲得一部分的市場。一位外資銀行行長表示,「現在中國股份制銀行,對台商的爭取與服務正在提升,台資銀行的優勢,已然喪失。」

翁基能解釋,過去外界總是誤解,以為兩岸簽署MOU會涉及「市場准入」的實質談判,其實它只是一種備忘錄。現在,金融業者希望兩岸盡早商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希望台灣能為金融業台商爭取到比大陸和香港談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更優惠的條件,以及比WTO更好的待遇。

證券和保險業方面,大陸對台灣業者的登陸規定,還未明朗。翁基能說,根據大陸金融相關規定,台灣銀行業者在大陸設立代表處滿2年後有資格申請升格為分行,現在兩岸簽署MOU後,這部分將可以實現;但當中的法條並沒有提及證券和保險業者。

他說,因此證券和保險業者主要寄望ECFA,希望協議條文中能夠將證券和保險業加入類比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