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一波針對「產能過剩」、「擴大投資」的質疑聲浪中,究竟經濟的未來走向要往「抑」或「放」的途徑發展,即將在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

最新一期《瞭望》新聞周刊發表文章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在月底召開,如何評價一年來應對危機的一系列計畫的政策效果,正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這其中,最具爭議的話題就包括宏觀調控政策運行下暴露出的六大經濟矛盾:

六大經濟矛盾引關注

其一,4兆元(人民幣,下同)投資是不是「鼓勵」了產能過剩?其二,「保八」是不是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相左?其三,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有無衝突?其四,擴大投資是不是加劇了消費不足?其五,信貸增長是不是導致通膨預期的「元兇」?其六,「國進民退」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

這是尖銳的六大質疑。金融危機本質上是發達國家主導的虛擬經濟產能過剩的總爆發,造成市場購買力的大幅短缺。但貨幣意義上的短缺並不代表實際需求的不足。

全球還有數十億人口處在低水平的生活景況,迫切需要大量價廉物美的消費產品改變生活條件,大陸方面認為,是不是應該重估針對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和「擴大投資」的指責?

文章對大陸之前的經濟舉措提出支持說法。面對世紀性經濟危機,如果沒有「4萬億(兆)」的手筆、「保八」的決心、對經濟增長的強調、大量信貸的支持、基礎投資的帶動,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都不支倒地的情況下,大陸經濟會步入如何境地?

學者指退場時機才是重點

現在的產能過剩、結構失調和消費不足等問題,「是藥三分毒」,文章為宏調政策副作用辯解。其中信貸增長的超量、結構調整的不力、投資行為的盲目,都可以檢討。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表示,大陸經濟下一步考慮的問題並非通膨和產能過剩,如何適當地退出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才是下一步經濟工作的重點。

至於「國進民退」批評,直觀比亞迪、聯想、華為、阿里巴巴、萬科和民生銀行等民企今年在市場上的表現,在經濟「冬天」裡,企業規模在生存風險上的不同表現,會讓「大進小退」遠比「國進民退」更準確地描述企業生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