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除了東亞區域的外交布局,美國總統歐巴馬訪華行程也期盼雙方在經濟議題上取得共識。在金融風暴的席捲下,美國轉而期望增加國內儲蓄,並鼓勵中國加大消費。為此《新京報》即針對美國在財政貨幣上的「雙寬鬆」政策提出看法,並指出在此之下的中美經濟博弈。
歐巴馬的中國議題,中美雙方在行前很久就已確定。儘管如此,可以發現中美的主要議題分歧需要在討論中取得共識。在全球經濟平衡問題上:美國希望呼籲中國等高儲蓄國家增加消費,美國增加儲蓄;而11月15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國際金融論壇上表示對當前美國「雙寬鬆」政策風險的擔憂,希望美國適時做出對雙寬鬆政策的調整。
美國「雙寬鬆」政策的負面效應正不斷湧現:其一,美國巨額的財政赤字正在派生著經常專案赤字的擴大。其二,當前美國接近於零的利率水準和美元的持續貶值,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形成一股日益龐大的美元套利交易潮流。通過借入美元,投機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行為,正形成一股製造泡沫的洪流,客觀上給中國等的經濟復甦帶來強有力的干擾。
美國的雙寬鬆政策的退與不退,對中國都是一種難以割捨的痛。要求美國減少財政支出以改善財政赤字,這確實有利於緩解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壓力。不過,在美國私人部門消費去槓桿化、且不斷累積儲蓄的情況下(美國上半年的私人儲蓄率為6.9%左右),要求降低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或財政赤字),這意味著美國需要增加出口消除由於國內消費萎縮所對應的產出缺口。這無疑增加中國出口的壓力。
歷史似乎把我們帶入上世紀80年代的美日關係境況。當時美日圍繞匯率和經濟失衡問題所經歷的諸如美日貨幣談判(廣場協定)與美日構造協定等一系列談判,這一系列協定在戳穿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的同時,給美國帶來上世紀90年代的繁榮。正如日本研究這段歷史的專家所言,刨除具體談判上的策略問題,從根本上講日本相對於美國的劣勢是日本經濟對美國經濟的依存度。這種過度依賴,使日本在談判中必然陷入相對被動與不利局面。
對中國來講正在期待美國發出建設性信號的同時,更需要的是儘快突破利益博弈的狹隘空間,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平衡和優化企業、政府與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加強社保福利體系改革等一系列結構性改革,同時加快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避免偽市場化的潮流的干擾。惟有如此,才能未雨綢繆地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置換新的更平衡穩固的動力引擎,避免高儲蓄──投資──出口的無歸途的失衡發展模式。
(摘錄自《新京報》2009-11-17,作者劉曉忠為上海學者。原題:「中美經濟博弈勝負手在內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