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資料顯示,11月上半月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均急遽放大。房產成交量突然放大,並不表明市場真實需求的突然迸發,而是源自政策末班車的影響。由於市場普遍預計房地產稅費優惠措施將於年底終止,一些購房者為了能夠享受優惠而恐慌性集中買房,由此導致成交量已數月低迷的房地產市場開始放量。
當下房地產市場所享受的一系列稅收優惠福利,是調控部門在去年年底為避免金融危機惡化而推出的。從市場反應看,政策效果不僅充分實現,而且已遠超預期。如果單從房價變化的先後次序看,優惠政策的確是房價變化的導火索,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真正的市場變化在於──隨著這些政策推出,作為賣家的開發商與炒房者其市場地位得到了強化,而作為買家的自住需求者市場地位則進一步弱化。
在這樣的市場狀況下,調控政策的具體著手點顯然應該回復到平衡市場力量上,其關鍵點就在於遏制市場供給方的強勢地位。換句話說,如果市場供求雙方的力量對比無法實現平衡,任何導致市場變化的因素,都可能被解讀為有利於賣家而非購房者,是為市場心態的變化使然。如果這一點無法被修正,那麼遏制房價上行的願望就永遠只能落空了。
問題的關鍵在於,當市場買賣雙方均對房價上漲走勢形成強烈一致的判斷之後,這往往就是市場風險達到極致的標誌。當下的房地產市場亟須調控政策扭轉市場預期,而決不能再放任房價非理性上漲。據此,除了堅決在今年年底按期取消所有購房優惠鼓勵政策外,調控部門還需要做好以下政策:其一,總結房改成敗得失,對市場因素氾濫而政府保障不足之處予以修正;其二,增加土地和房產供給政策規畫,修正供求不平衡預期;其三,對開發商惡意捂盤惜售、囤地炒地行為,依法依規嚴懲;其四,嚴格規範房地產信貸稅費優惠政策的實施前提,避免臨時鼓勵政策再度助推房價走勢。
只有調控部門堅決落實各項平抑房價暴漲、平衡供求關係的政策措施,才能夠避免市場自發調整所帶來的危害,盡可能實現房地產市場價格的軟著陸。以當下而言,繼續放任恐慌性購房行為的蔓延,只會讓這些購房者成為房產暴利的最後買單者,來自調控部門的政策聲音不應再有任何拖延。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11-17,原題:「切莫放任恐慌性購房行為蔓延」)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