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文革期間下放到農村種稻四年,為了學習指揮摸黑讀樂譜,陳佐湟身為北京國家大劇院三位藝術總監之一,近日應邀來台,談起國家大劇院帶動大陸精緻表演藝術發展的點滴,不禁笑著說:「這個時代的條件真的不一樣了,按照這樣下去,古典音樂在大陸會很有前途。」
陳佐湟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創團指揮,也是大陸首批留美返國的音樂菁英之一,目前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中,主導所有和音樂相關的事務,包括最近向國內外發出徵集令,準備成立國家大劇院管絃樂團與合唱團,引起全球樂壇矚目。
台灣出版品啟蒙音樂知識
沒想到這樣一位大陸音樂翹楚,他的音樂啟蒙生涯中,台灣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原來文革一開始,大陸中央音樂院即被迫關閉,當時陳佐湟剛從音樂院附中畢業,起先被送到文工團,負責彈琴伴奏,拉手風琴表演;不久隨即被下放農村種稻,足足待了四年。陳佐湟笑說,所有種稻的過程,包括插秧、施肥、收割、取穀、捆紮等等,他一個人就能搞定。
但陳佐湟始終沒有忘情音樂,偷偷向大陸指揮元老鄭小瑛拜師學藝。文革期間,鄭小瑛曾被派到中國京劇團搞京劇樣板戲,也接受陳佐湟等人拜師學藝。然而,課堂不能公開教授「腐敗」的西方音樂,也沒有鋼琴、樂譜或教材,陳佐湟和鄭小瑛只能發揮「無聲的力量」:陳佐湟用手勢指揮一首管絃樂曲,鄭小瑛一旁觀看有否錯誤,兩人都在腦海中虛擬音樂的聲音,在這種克難情形下,奠定了陳佐湟的古典音樂基礎。
此外,為了充實古典音樂知識,陳佐湟有空便騎腳踏車去原清朝國子監圖書館,因為那邊還保存一本由台灣的「文星出版社」出版,王沛綸主編的《音樂辭典》,成為陳佐湟孜孜不倦打開視野的知識寶庫。他努力抄寫重要內容,帶回下放的農村背誦。至今他還保留著這珍貴的手抄本,作為人生階段的銘記。
力圖引進西方音樂市場機制
兩年前被聘請為大劇院藝術總監,陳佐湟從這個平台上,看到大陸新生代音樂家的優渥環境與藝術進境。有回他看著幾位曾在外國深造的年輕演奏家,合奏孟德爾頌的八重奏,聽到他們排練時,用西方樂團慣見的方式彼此互動溝通,不禁羨慕起時代的變化。
陳佐湟下一個目標是引進西方的市場機制,讓大陸的藝術土壤更肥沃。而大陸政界高層對藝術展現的積極態度,也讓陳佐湟更具信心,尤其最近他指揮大陸原創歌劇《西施》演出,包括江澤民、曾慶紅、賈慶林等人均出席欣賞,演出結束後,就有政界高層打電話給他,表達對該劇的意見,讓陳佐湟體會到這些高層「真的有看進去,聽進去」。曾有統計指出,大陸歷年累積的「中國民族歌劇」已接近一百齣,只要打造出良好的生態,大陸旅外音樂家就會返國,開花結果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