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2012」根據馬雅文化,預言世界末日會在2012年12月21日來臨,「哥斯拉」、「明天過後」德國導演羅荷艾莫里奇(Roland Emmerich)耗資76億元台幣,以1,400個鏡頭鉅細靡遺打造出驚心動魄的世界毀滅過程。

這部災難鉅片選在美國總統歐巴馬訪華前夕於全球上映,中國首映時間還比美國早了12小時。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美國人永遠是世界英雄,但「2012」改變了這個慣性,所謂「亞洲」在好萊塢影片中概半等同於白臉和服怪腔調單眼皮的日本人,偶爾在歐洲片中成為裹繽紛紗麗的美艷印度人,但據該片中國市場發行宣傳總監張苗介紹,在「變形金剛II」中大放異彩的中國元素,到了「2012」片中,已不再是曇花一現。

中國人不再被嘲諷或僅為過客,這番人類和全球物種的救世主,是密集勤奮、動員能力強且效率高的中國勞動人口,抵抗住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的、維持命脈的方舟,也建在中國。

官方說法稱,因為去年電影拍攝期間,剛好發生汶川大地震,一個個救災故事撼動了導演,於是在電影救災過程中大幅增加中國份量,並以中國面孔來演繹新片中的地震情節,例如解放軍在四川災區,拿著喇叭跟災民說,「黨和國家一定會幫助大家重建家園」(中文)。「這樣的安排最有現實意義,也能表達對中國人的敬意」。中國發行商說。

不論這份敬意是出於汶川救災時傳達的人道主義,或是單純對13億人口的市場表達重視,在好萊塢經典影片當中的主人公形象的變化,尤其是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在片中確實發生顛覆性的逆轉。

例如在緊急關頭,是一位中國年輕人拯救了男主角一家。在當美國指揮官命令關閉艙門,而置船外其他人生命於不顧的時候﹐中國也是最早投反對票、要求盡量拯救生命的國家之一,從被揶揄、反派或螞蟻般災民定位,轉變為世界局勢中的關鍵發言者,反映出好萊塢怎麼看世界、看中國。

美國「紐約時報」的影評提到,「2012」中展示了中國人高超的紀律協調性和組織能力,以及吃苦耐勞精神,是這部影片中為數不多的正面感召力量,而中國「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多層風貌,也在片中有層次的呈現。

比如在預知世界末日將屆、各國首腦開完緊急會之後,決定修建8艘諾亞方舟來拯救部分人的生命,負責修建的重任就交給了中國。片中,當美國負責人看到了巍峨的修建基地,忍不住驚呼「只有中國的勞動力才做得到」,在中國上映時,翻成「選擇中國是對的」。

本片拍攝期間適逢全球金融危機,直至後製時也僅有中國GDP逆勢上揚,無怪乎「選擇中國是對的」,新加坡「聯合早報」對此片詮釋為「不斷表現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反映了美國電影工作者,已經掌握了在中國的生存之道。」

也正是因導演溢於言表的致敬,被紐約時報影評稱為「給中國的情書」、被中國網友譽為「終於輪到中國拯救地球」的「2012」,成為今年中國最後一部同步進口大片,兩個半小時一刀未剪,上周末全球狂飆的2.6億元美金票房,中國區貢獻了三分之一。

隨著全世界著名景點一片片斷裂塌陷、墮落至地心,梵蒂岡教堂粉碎、白宮被海嘯席捲後,所有人的目的地都開始變得清晰。男主角傑克遜歷盡千辛萬苦,在黃石公園成為火山前搶出了挪亞方舟地圖後,一打開,只見一隻大公雞昂首在地圖上,字幕也隨即顯示拯救人類生命之舟的目的地,「中國」。

一葉知秋,剛經歷全球財富大洗牌的金融危機,不需要毀滅地球,這樣的道理西方世界早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