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大陸美術畫派隨著政治變遷有過幾個轉變階段,其中又以蘇聯寫實畫派影響最深遠。

中西融合階段(約1900-1949)

晚清末年,一批中國畫家遠至世界美術重鎮巴黎、紐約等高等美術學院取經,學成返國辦學,影響了好幾代的中國畫家,大概可分二大路線:一是北平國立藝專徐悲鴻的傳統寫實路線;一是上海美專劉海粟及杭州美專林風眠較現代的後期印象派路線。

傳統寫實路線接近當時的文藝政策,較受肯定,也影響了接下來的著名畫家兼教育家李苦禪、吳作人、李可染等人,成為第二代師資;後期印象派路線則在大陸畫壇逐漸式微。

有趣的是,晚清末年的畫家出國留學常常是為了更好地補足傳統文人水墨畫的底子,以西洋畫「具象」之長補中國畫「寫意」之短;他們返國之後又往往教授、整理西方繪畫理論。因此有論者指出他們是「在西洋學中國畫、在中國學西洋畫」。

蘇聯寫實畫階段(約1949-1980)

由於政治地緣等原因,1930年代起,特別是1950至60年代,蘇聯社會現實主義油畫在中國美術界產生巨大影響,好幾代中國畫家都有極深的俄羅斯淵源。例如大陸中央美術學院有不少教授畢業於俄國「列賓學院」,該校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美術學院之一。

遲至1980年代,大陸美術教學是前蘇聯體系的延伸,非常重視素描等基本功。例如大陸各所美術院校多設有四年制的附中(普通高中為三年),一周近20個小時練習,相當驚人。到了大學課還是很重,以素描教學為例,一學期四個月,整整一、兩個月每天上午都有素描課。早期以木炭筆為素描工具的徐悲鴻傳統寫實路線,也逐漸被蘇聯更細緻的鉛筆素描替代。

文革美術階段(約1964-1974)

1950年代之後,除了繪畫技巧師法蘇聯更重要的是繪畫內容逐漸從花鳥、靜物、山水等傳統藝術範疇轉向「政治正確」的油畫。例如1949年參與製作第一幅天安門毛澤東畫像的董希文,1952年畫出著名的《開國大典》;羅工柳繪出歌誦抗日民兵的《地道戰》、以及宣傳畫《毛主席在井崗山》。1964年以後,大陸極左傾向愈來愈嚴重,各地出現無數「領袖肖像」油畫。

鄉土寫實階段(1970末-1980中)

鄉土寫實階段以四川畫派為代表,指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四川美院以鄉土寫實畫、西南少數民族等題材,批判現實主義、反省文革,有有人稱為「傷痕美術」。鄉土寫實美術扮演1980年代中國美術發展的關鍵角色,引領一股人道主義關懷的寫實畫風。代表作品有羅中立《父親》、陳丹青《西藏組曲》、何多苓《老牆》、程叢林《1968年×月×日》以及《華工船》等。

1989年爆發了「天安門學運」,中國社會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悄悄隨著經濟開放而逐漸萌芽,也直接的影響到美術創作,以及「後89現代藝術」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