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大陸福建省省會的「福州市商業銀行」,上月獲准改名,新的名稱叫「福建海峽銀行」。這是福建省涉台機構名稱全面「海峽化」潮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這個「海峽」名號,用意擺明是面向台灣海峽,即有意藉此大做對台事業。此一名號,福建省的相關機構早就愛用。多年前人們到福建,逛街時就常見「海峽商號」之類的招牌,晚上回旅館,打開電視,又很容易見到「海峽頻道」的節目。這樣的風氣,在2005年福建省當局打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旗幟後,更加盛行了。

福建機構愛用海峽之名

福建機構名稱之愛用「海峽」,是起因於福建與台灣「共有」台灣海峽的地緣關係,其動機相當容易理解,且若其出現頻率適度,亦屬順理成章。然而,這名號一旦被用得太浮濫,也會影響福建的定位。說穿了,如果「海峽」的招牌被福建用得鋪天蓋地,外來客商看了,會以為偌大的福建省,居然只為那一方台灣海峽服務。久而久之,他們和福建洽談生意的方向、格局都會變樣,甚至可能進一步扭曲福建省整體的經濟發展方向。

在這股「海峽名號熱」之中,最奇特的例子,是廈門市新建成的美侖美奐「國際郵輪中心」,它最近在當地新聞媒體上,總是被改稱為「海峽郵輪中心」。後一種稱法,除顯示該中心面向海峽的特色外,可能另有政治考量,就是避免把「國際」字眼冠在兩岸(包括廈金小三通)航線上。

兩岸國際航線並行不悖

然而,這麼一改,卻把該中心的格局改小了。普天之下的人一看,以為廈門只有海峽航線,那就不從海外坐郵輪去廈門了。如此勢必衝擊廈門的生意機會。事實上,在國際航運中心裡,既開國際航線,又開兩岸航線,有什麼不可?這本來是商業上的事情,可以不涉政治。像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也飛兩岸航線,但它只在裡面開了「港澳台」閘口,並沒把整個機場的名稱改成「北京海峽機場」。同樣道理,廈門又何必把整個郵輪中心的名號,押在「海峽」這兩個字上?

海峽的峽字,語意上是窄的、有侷限的,它和生意人的思維並不一致。經商的人,誰不想「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福建商人都普遍有這樣的雄心壯志,福建省當局也很想把該省建成「向全世界開放」之格局。而來此投資的台商,其之想「立足福建,布局全球」,更不在話下。所以實不必讓過度濫用「海峽」名號,來束縛大家的思維及行動。

更何況,全世界的海峽那麼多,全中國的海峽也不在少數,因而福建之一味打出海峽名號,難免讓外人誤以為,所指涉的是麻六甲海峽,或瓊州海峽等等。那種作風,實違反了行銷學上的「商標識別」法則,應適可而止。(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