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力促在立院本會期結束前,通過採認大陸學歷和開放陸生來台兩項政策。招收陸生和採認大陸學歷配套而行,是促進兩岸長久和平發展的重要契機。目前台灣開放交換生來台學習已有成果,不過,交換生來台學習半年、一年,和陸生來台唸大學、研究所,是相當不同的兩回事,援引交換生制度經驗推論陸生來台政策肯定成功,恐怕是不當類比。政策的制定務必考慮周延,一旦失誤,兩岸大學生都會悔不當初,甚至連帶對兩岸融合產生排斥心理。筆者並非反陸生來台,而是不願此項政策在偏頗的背景信息和錯誤的決策過程下失敗。

大四陸生以實習謀職為重

前陣子民調顯示北京市大學生近五成願來台唸書。但大陸目前實際情況是,大學生在三年級暑假幾乎不分科系都去實習,在各公司行號裡以實習的名義先卡位。儘管學校大四還有課,學生幾乎都以實習單位為重;除了考研一族,沒人在乎大四課程。

自高考擴招後,每年大陸畢業生人數直線上升,就業競爭激烈,畢業如同失業。大陸尼爾森人事主管說:「畢業之後才來投履歷表,肯定是過去一年沒人要的,公司不會考慮」。大陸公司通常不排斥實習學生,因為實習就是廉價勞工,何樂不為?大陸的勞動法雖明文禁止各企業以試用的名義長期以低薪壓榨新進員工,不過實習不受該法約束。在深圳大學任教時有學生在某國企不支薪「實習」了兩年,就等納編正式員工的一天。甚至有學校創造出「社會實踐」的課程爭取學生實習機會,幫公司逃脫法律約束。民調所謂「去台灣唸書」若寫明「大學第四年不能回北京找實習單位,且不許畢業後在台灣就業」,結果又如何可想而知。

陸生未必能補足生源缺口

兩岸交流在對等原則下,台灣開放陸生來台就得承認大陸學歷,如果大陸學歷獲採認,台生肯定大幅增加。會有不少台生去大陸,反映了兩岸整體的發展現況和趨勢,主要是因少子化趨勢加上台灣的大學過多。據估計12年後,生源短缺將達7萬,固然會有陸生來台灣,可是能補得上缺口嗎?

台灣的160多所大學可大致分三類:國立大學、早年成立的私大、近幾年成立的私大。國立的經費有政府做靠山,又不用顧慮生源不足,對開放陸生自然是樂觀其成。近幾年成立的私大有些已感受到生源不足,一方面希望來的陸生夠多能帶來活水;卻又擔心去大陸的台生更多。倒是早年成立的私大老神在在。少子化再怎麼嚴重,去大陸的台生再怎麼多,他們都是中前段班的大學,輪不到被淘汰,儘管學生素質可能大不如現在。立院監督下,國立開放名額應不會占太多,來台陸生自然大批湧入這些早年成立的私大。無論陸生來多少,他們總是贏家。但近年招生不足的私校若因台生赴大陸的人數超出預期,能招收到的陸生又少於預期,夢魘提早來臨,教育部能坐視不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