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起,我的生命開始進入一種必須使用三頻手機才能跨區域流動的年代。由於論文田野在上海,我的流動路徑就跟台商一樣,經常搭飛機從洛杉磯到台北,從台北到高雄,從高雄到香港,從香港再到上海。機場,反成了我遇見老友的地方。
那陣子非常流行一本禁書叫《上海寶貝》,飛機上幾乎人手一本。原來這本禁書已被譯成十多種語言,機上的日客、老美、老法、老德、老義都在看。這是一本半自傳體小說,經改前後出生的大學女孩所寫的生活日記。她特立獨行,大膽描寫自己與同居外籍男友的性愛生活。如此政治不正確的異國戀情,在文革時期鐵定要被道德批鬥一番,今日卻因禁書而大行其道。大膽又麻辣的文筆,為冷戰以來西方人眼中的「鐵幕中國」上了一層清涼的薄荷,也提供了老外完美的窺視鏡。
私小說具堅定自我風格
這類著墨在私領域上的自傳敘事風,被稱為「私小說」,而更麻辣赤裸的肉體書寫又稱「下半身書寫」。資本主義是最需要下半身的,所有的精神象徵都得通過物質與商品來體現。事實上,少女通過感官情慾或酷異青春寫成小說,向世人發表獨立生活宣言,早在戰後日本開始經濟全球化的80年代,也曾盛極一時。女作家山田詠美在她邁向世界的旅程中,激情描繪黑人男性的性魅力,至今仍為日系大眾小說的經典,也為後來日人瘋歐巴馬鋪陳了情慾投射的想像空間。
儘管市場行銷特重腥羶味,但仔細去看這些經改新生代作家寫出來的新中國,在敘事中不斷出現那無可取代的「自我」,小而堅定,不同於過去由國家所籠罩的「大我」。它不只是「私」,也是經濟大規模轉型所釋放出來的「新主體」,那拒絕統一口糧而下意識轉向物質世界索求各式酸甜苦辣的多重慾望。
如此難以封鎖的強烈慾望,曾在台灣90年代引爆了性別認同多元化和民主化的革命,不知道同樣過程會不會在經改後的中國土地上再次發生?
台灣特色文化魅力四射
倒是那些被迫離鄉背井跨海投資的台商們,為了紓解鄉愁,陸陸續續竟把熟悉的家鄉料理和休閒活動全搬到上海來,充填了這座海上城的下半夜物質生活,讓市民文化更精彩。舉凡K房、小吃街、珍珠奶茶、台式水餃、台日式燒烤、居酒屋等,林立街頭。近幾年還有越來越多的台式咖啡廳、台式茶藝坊、設計師服飾店、甚至台灣銀行等。走進台商聚集的昆山經濟特區更是嚇人,還有曾引領台灣建築界風騷的「理想國」社區,幾乎就是一個完整的「小台北」,一個全球化年代中西方城市常見的「城中城」。
這才恍然大悟,這些台商的以及我的流動看起來是「私」的,背後卻是一整個世界塊狀結構的崩解。促使下半身根植土地的個人,翻跟斗般躍進流動的新紀元。因為跨界得以看到界線以外的他者,並從凝視他者中重新望見自己。
我常想,政府除了譴責或處罰那些被迫流動的投資者或勞工之外,是否也該積極思考如何發展有故鄉味的寶島風光,讓獨一無二的台灣特色文化成為魅力四射的磁場,吸引他方的遊子,尤其是上海那些寶貝們,不管離得多遠都願意常常回家。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