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物價蠢蠢欲動、電力企業接連虧損,以及加速節能減排任務,中國發改委昨(19)日宣布,今日起將大陸非民用電價每度平均調漲2.8分人民幣(下同),首當其衝者為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至於可能會引起通膨的民用電價,則暫不調整。
市場人士對此表示,中國電費計算方式繁瑣,各地電價不一,僅以平均每度電價1元計算,本次調漲幅度約2.8%,台資企業多為電子業者,並非用電大戶,影響有限。不過,多數台商憂心,受到電價調漲的帶動,未來大陸油價、水費、天然氣的價格恐怕會隨之波動,在全球經濟尚未走出陰霾的情況下,擔心加重企業經營負擔。
「新華網」報導,中國發改委官員表示,由於煤炭價格上漲,去年中國因電網銷售電價沒有調整,使得電力企業成本劇增,出現虧損。
例如,今年1~8月份,中國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公司虧損161億元,江蘇電網今年虧損額也達70億元,因此如不及時調整電價,「反映成本」,在物資與原料價格上漲之際,將會影響電力企業的正常經營。另一方面,透過調高電價,一定程度上也可加速節能減排任務的進展。
群益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翁基能認為,這次調漲工業用電,對於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不是好消息,但電力與能源業者卻可稍獲喘息之機。台商有不少是電子科技業者,影響有限,但須注意往後天然氣、油價、水費的連動調整。
不過,台商強調,當前經濟局勢雖有好轉,但並未真正穩定。南通台商協會會長劉璟芳表示,每度電費調高2.8分,對台商來說應該還可承受,她說:「不過現在大家都還在奮力為企業生存掙扎,巴不得官方釋放利多,漲價應該是沒人願意聽到的消息。」
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也提到,電價調整對企業生產有一定影響,但程度有限,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從產業來看,影響最大的是電解鋁,每噸成本增加406元。他認為,此次調整不會導致下游產品全面上漲,對製造業和工業影響很小,主要還是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此外,海通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明亮則表示,在CPI的8大類構成中,只有居住價格和電價有直接關係。由於工業用電占中國整體用電總量的比率超過70%,因此調漲電價對於工業生產的影響要遠超對居民消費價格的影響。他說:「這次電價調漲對PPI的影響要比CPI更大,將導致PPI加速上行。」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