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納智捷這個國內第一個自主品牌發表第一款車型以來,熱烈的新車銷售反應,顯現了國人對納智捷MPV的正面肯定,同時,從國內各大專業媒體的評價來看,也對這個品牌的未來充滿期待。

事實上,不單新車市場有著明快的反應,就連股票市場的反應,都令許多人感到無比的期待。裕隆汽車的股價,從8月下旬的29元,漲至最近,已經來到40元左右,漲幅高達38%,股票市場用股價真實反應了對於裕隆集團推出這個自主品牌的期待與肯定。

而先前對國內媒體發表電動車後,也帶動了國內電動車相關產業的股價不斷飆升,不管是致茂,或是興櫃上市的能元等,都在納智捷這個自主品牌發表電動車初步試裝的車型後,大幅飆漲。

如果單純只看納智捷這家公司,或許整體市場的反應並不應該這麼劇烈,然而,市場的反應正表示整體社會與產業界對於納智捷發展自主品牌的期許,以及對於電動車未來的樂觀看法。

◆未來產業趨勢,國內企業看好電動車前景。

從產業界的角度來看,台塑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王瑞瑜,也在日前率領集團旗下的長園科技與蘭陽能源科技等公司拜會納智捷董事長嚴凱泰,爭取日後電動車所用鋰電池模組的生意。在在也顯示了國內企業界對於電動車這項未來汽車產業的趨勢,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另一方面,包括大陸車廠如奇瑞、吉利等,都積極的在台灣尋求合作伙伴,其中,吉利與裕隆集團的合作案,將於下周正式簽訂,而奇瑞也透過在台的合作伙伴勝榮汽車,在台尋求電動車相關的解決方案。對此,將是未來國內汽車產業長久發展的最大利基點。

納智捷先前發表電動車概念車款Luxgen EV+時,表示這款車型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研發階段,只要國內相關政策與法令能夠配合,納智捷將可以在最短時間之內推出全電動車。

◆Luxgen EV+匯聚各廠精華,展現技術成熟度。

這款電動概念車型整合了台灣的資源,Luxgen EV+的合作夥伴包含ACP(系統技術)、金富田(電動馬達)、致茂(PEU;Power Electronic Unit)等,其中,ACP雖說是美國公司,但其股權結構中,有8成左右是台商的資金。而這三者同時也是Tesla電動跑車、BMW Mini-E的技術提供者;前者的股權結構中,有一成是屬於賓士集團,要說是賓士集團進行電動車可行性研發的前導站,也未嘗不可。

換言之,我們可以視納智捷為全球在電動車的研發中,站在前三名的位置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Tesla、Mini-E雙人座Sports Car或小車的設定,Luxgen的第一部電動車,就直接挑戰大型車款,在技術含量、性能表現上將更勝一籌。

有別於目前各大品牌電動車僅限於車展展示,Luxgen日前的公開已將電動車研發成果公開,並開放專業汽車媒體試乘、檢驗,展現技術的成熟度。在電動車的設定上,Luxgen不僅要達到節能環保的需求,在駕御樂趣、性能操控上也毫不妥協。

納智捷副董事長陳國榮表示,目前推出的Luxgen EV+雖然僅是階段性產品,但性能表現已和前述的Tesla與Mini-E同級。未來推出的量產車型,將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在外型、性能上再升級。他表示,在華創車電的整合下,Luxgen EV+未來推出的車型性能設定,將使用180kW的電動馬達發揮出240hp之最大馬力與265Nm最大扭力,若以7人座的車身來看,0~100kph的加速表現可跑出8.6秒的好成績,最高時速更可上探145km/h,並擁有高達350km以上的續航力(定速40km/h),表現令人驚艷。

這次的媒體試駕中可以發現,這款車型在起步加速的反應,遠遠較現行的內燃機引擎車型更為安靜,反應也更為快速,同時,在車輛的動態表現上,則維持了原本汽車駕駛人所習慣的駕馭方式,更重要的是,Luxgen EV+提供的無排放、低噪音,則是油電混合車款及所謂低排污的內燃機引擎車款所難以企及的。

在談到電動車的未來展望時,陳國榮指出,電動車不僅可以作為日常的交通工具外,未來也有著更多元化的運用空間,包括成為移動式的Power Station,讓全家出遊時,提供更多元化的生活享受。另外,在相關的法令及政策配合下,也可以成為未來國內節能環保的生力軍,讓電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汽車產業的綠能曙光-電動車,可說是全球汽車產業發展中最重要但卻仍未達成的里程碑之一,全球各大車廠莫不以搶先研發出成熟的電動車量產技術而努力。但是電動車成功商業化仍有四大關鍵技術門檻須要克服,首先是電池續航力必須能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其次充電必須快速且方便、再者電動模組的耐用度與穩定性、最後電動模組所輸出的動力與效率必須相當甚至高於現有引擎科技。而由裕隆集團、華創車電所研發的Luxgen EV+看來,其技術涵養已經初步能滿足上述四項要求,成熟度也最高。

◆納智捷研發創新,精益求精以滿足消費者。

納智捷副董事長陳國榮指出,雖說現在的Luxgen EV+已然有了上市的實力,但納智捷並不以此自滿,未來還將持續在電動馬達與電池的密閉性與散熱性進行研發,以期能夠讓消費者在擁有了這款車型之後,能夠毫無顧忌的如一般車輛的使用。

目前,各大車廠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了電力馬達系統以及效能更好的傳動系統。在動力的來源方面,以現行的趨勢來看,則大多是以電力或氫能為主,不管是電力或是氫能,都是可以利用風力、水力或是太陽能等無污染的方式轉化。另外,在短期及中期的計畫,將透過更具效能的傳動系統以及輕量化、符合空氣力學的車體結構,來有效的減少汽車的耗能問題。

事實上,現行在北美及日本市場上相當受到好評的Hybrid油電共生車款,也可以視為是過度時期的一種具體做法。雖然油電共生車種實際測試的油耗的確較一般的純種內燃機車款來得省,但站在環保的立場上,一部同時擁有電動馬達、大型電池,以及內燃機引擎的車子,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傷害也是同樣成倍數上升。

因此,真正能夠被稱之為次世代能源的,就只剩下可以循環再生,而且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電能以及氫能。而其中,氫能源在解離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遠高於其氧化所釋放出的能量,再加上氫的活性太高,在還沒有解決上述的問題前,以氫做為汽車的能源,似乎並不十分理想。

換言之,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單純以汽車產業而言,最適合作為次世代汽車能源的,似乎就只剩下了電能,畢竟電動車早在上個世紀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全球就已經開始研發,相較其他能源,電動車的發展較為成熟。

更重要的是,無論全球何時能夠找出取代現行核分裂或火力發電等不環保的發電方式,採用電力作為動能來源的汽車,都可以基本確保未來的發展空間。

對此,納智捷很清楚單靠傳統的內燃機引擎,將很難與現已發展為跨國企業的大車廠相較,更遑論相提並論甚至超越。因此,納智捷與美國知名電動車研發單位ACP(AC propulsion),及國內知名資訊科技業者宏達電、億光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全台第一輛「智能電動車」,企圖在石化能源逐漸被取代的同時,迎頭趕上其他國際大廠。

平心而論,相對於許多國際性大車廠來說,若單純從搭載內燃機的汽車工業來看,納智捷的起步已然太晚,以身為後發品牌的身份,要想躍居世界性大廠的機率並不高。然而,在電動車這個領域上,台灣擁有著相對的競爭優勢,在全球各大車廠還沒有能力遠遠拋開台灣的同時,納智捷的電動車發展計畫,將是台灣汽車業站上國際舞台的最後一次機會。

◆純電動車在台上路,還有賴法令更周延。

對於未來,其實台灣擁有著發展電動車的最好條件,根據Frost & Sullivan的研究報告統計,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可望由去年的48.8萬台,成長至2014年的169萬台,年複合成長率為19.5%。

另外,根據Global Information保守估算,2015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將可能達到400萬輛,年複合成長率將提升至26%,佔全球汽車市場4%。

不過就國內來說,仍有最困難的一點必須克服,那就是讓Luxgen EV+之類的純電動車領牌上路;陳國榮表示,對於國內的相關法令,還有待政府及相關單位進行立法與制定,這也是該公司目前努力的方向。

另外,中國大陸已經制定了電動車的相關法令與辦法,若是能夠前進中國大陸市場,將對這個台灣的自主品牌車廠,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另外,若要發展電動車,還需要政府推動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設立一般充電站、電池交換站,以及建立維修體系等相關基礎設施,比如與現行的台電、中油等單位,洽談未來快速充電站建置的可能性。對此,台灣發展電動車工業,已然在納智捷的研究之中,看到了最迷人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