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學校蓋巨蛋,上體育課不怕下雨天」、「我想要一雙運動鞋,讓我跑更快更遠」、「我希望大人愛護全天下的小孩,讓我們快快樂樂長大!」今天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宜蘭大里國小學童昨日紛紛說出自己的心願,也為偏鄉學童發聲。

教育部統計,台灣偏遠國小學童人數至少七萬人,長期處於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環境,加上小校爭取經費不易,亟需外界援助。

宜蘭頭城大里國小是偏鄉小學之一,部分學童昨日參加兒盟記者會,他們說,教室每逢下雨就漏水,盼望有間室內運動場,下雨天可以上體育課。不少學童來自經濟弱勢家庭,連學費都繳不起,學用品、書籍亦相當缺乏,得靠校方募集民間資源補足。

兒童人權日前夕 說出小小心願

校長林善敦表示,當地就業機會少,家長多在外地工作或收入不穩定,且全校四十八位學生,有六成來自單親、隔代教養和新住民家庭的孩子易被疏於照顧,或出現學習落後問題。因此,校方一早就派交通車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後孩子留在學校寫作業,晚上八時再坐交通車回家。孩子近視要配眼鏡、天氣冷了沒有冬衣,校方都要幫忙張羅。林善敦感嘆,原住民學校可能還有原民會補助,但像大里這樣偏僻的小校,政府不能漠視這些偏鄉學童的權益。

七成五經費投入高教 漠視偏鄉

兒盟昨日發表台灣兒童城鄉人權差距報告,廿年來,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經費增幅高達七五%,國小經費占整體經費比例卻從一九九○年的二九.○七%,減少至二○○七年的二六.五三%,下降九%。

「台灣有個現象,愈小的孩子愈容易被忽略。」兒盟執行長王育敏感嘆,參考聯合國統計發現,台灣每名國小生六年平均分配到的教育經費約二八九四美金,不到第一名瑞典的三分之一,也落後南韓近五百美金。偏鄉學童更是弱勢中的弱勢,政府應注意城鄉差距,不要讓一個台灣有兩個世界。

朱芳瑤/台北報導

台灣的孩子愈來愈「宅」?兒福聯盟調查,三成五孩子放假時,平均每天看電視超過五小時;孩子長時間窩在家、缺少活動,僅一成每天至少運動一個小時,遠低於先進國家的二六%。國內不論偏鄉或都會區,皆有「宅童化」現象。

兒福聯盟昨日發表「二○○九年台灣兒童人權城鄉差距報告」,經抽樣調查發現,偏鄉與都會區國小學童都相當喜歡看電視,三成五的孩子放假時,平均每天看電視超過五小時,甚至有一成四孩子看八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