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剩女」猶如台、日所說的「敗犬」,或者「被男人扔掉的女人」。本文摘自《新周刊》採訪性學家解讀大陸當下婚戀生態。說明雖然大陸「剩男」比「剩女」多,但是,「剩女」卻承受著比「剩男」更大的社會壓力。
在27個月前,「剩女」被列入大陸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中。時至今日,大陸婚姻市場進入了「剩男」時代,但公眾的目光仍聚焦「剩女」。「剩女」承受著比「剩男」更大的社會壓力,她們年過28歲就算「剩」了,而男性則可以被容忍到35歲。
在「剩女」這個辭彙背後,其實是一群擁有自我意識、獨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選擇權的優秀女性。她們有事業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沒有結婚。
絕大多數的「剩女」不拒絕婚姻,只是拒絕不完美的選擇。她們也想找到「真命天子」,但也許是緣分還沒到,或者是未婚男人跟她們想的不一樣。她們有的選擇繼續單身,有的被迫進入相親和「獵婚」市場。
女人跑得太快 男人跟不上
《海蒂性學報告》中寫道:1980年代的美國,職業婦女人數大增。經濟獨立,使女人對婚姻有更高的情感要求,寧可離開負面的愛情關係,也不願委曲求全。這導致當時美國的離婚率達50%,且大多是女人提出的。
如今,大陸都會女性在職場上的成功,卻沒有為她們帶來男女關係上的主動權,城市中出現了大量期待婚姻,卻找不到合適對象的「剩女」。因此,許多單身女性開始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得很充實,像是她們的生活可以不需要男人一樣。
而香港兩性專家何式凝認為,在大都市中,女性跑得太快了,男人沒有及時跟上,所以跑得快的女人找不到另一半。「女性的社交基礎肯定比男性好,念書成績也不會比男人差。而在現代職場,男人的傳統優勢無從體現,因此相形之下,他們跑得越來越慢了。」
大陸城市化過程,導致大量女性在大學畢業後離開家鄉,到大城市生活。這些年輕女性有獨立經濟來源、生活空間和完整的單身生活圈,她不需要婚姻讓她擺脫父母的束縛,或者獲得自由和經濟支持。一方面有大量為單身女性打造的時尚雜誌、物質空間和消費場所,讓她們看到了生活充滿無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女性長輩的生活,讓她們覺得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其實也不是一條好路。她們總有一種突破父母生活侷限的渴望,遲遲不甘心去選擇一個平庸的男人和平庸的生活。
《海蒂性學報告》的作者雪兒海蒂指出:「在傳統的婚姻模式中,女人必須為丈夫和孩子提供穩定的基礎,讓他們外出順利,但女人本身的生活空間和時間卻受到了很大限制。對傳統女性來說,婚姻並不是她的後援,而是她的人生。」顯然,這不是當代女性所要的生活。
全球化之下,當代大陸女性有開闊的眼界。但在現實的夫權社會中成長,大陸女性的習慣思維是,應該有一個男人把自己帶入更美好的生活,於是,正如大陸性學專家李銀河所說,婚姻生態出現了「甲女丁男」現象。女人找比自己出色的男人,男人找比自己弱的女人,最後,剩下的是偏遠地區的「丁男」,以及高素質、高收入、高要求的大城市中的「甲女」,而「甲女」現在想找「超甲男」,尷尬的錯位就此形成。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