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4版)在《海蒂性學報告》裡有這樣一封信:我的父母一直很相愛,他們好像從來沒吵過架。母親是百依百順的全職家庭主婦,她的生命圍繞著丈夫的生命而存在。我父親雖然主宰一切,卻不是個暴君,他尊重並且關心我母親。

這種婚姻是「剩女」心目中的完美關係。很多單身女性經歷了現實的失望,試圖退回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角色。海蒂表示,就離婚率逐年上升的情況來看,傳統婚姻並不會更加穩固。女人已經走出了家庭,時代已經改變了,一切不可能再回到從前。

何式凝在近年研究中年師奶(廣東方言,指家庭主婦)的過程中深切的感受到,無論你的婚姻有多幸福,無論你和老公有多恩愛,在今天這個社會你必須獨立、自強。「比如說一些並不花心的好男人,50歲時忽然和年輕的女生私奔了。如今男女都很難堅守自己最初的婚姻選擇,而男人的選擇自由度相對大很多。」

李銀河則認為,女人有獨立經濟收入之後,在社會上的行為規範也變了。都市女性的傳統婚戀觀念已經被打破,她們對新觀念的理解還模糊不清。五、六十年代的婚姻都是整齊劃一的。「雙方年齡差距很小、收入差距很小。所以大家嫁的男人也都差不多。」現在,因為貧富差距和社會階層的劇烈變化,婚姻與職業一樣,成為獲取優勢資源的手段。目前大陸女性的薪水是大陸男性的75%。在職場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女性,便希望透過婚姻讓社會資源重新調配。

何式凝說,大多數的大陸女性,在學校教育和社會現實的雙重標準之下往往無所適從。女生在學校裡接受的是男女平等的教育。父母也總是把她保護得很好。但是當一個女生畢業後到外面找工作,或者談戀愛的時候,她會發現有很多男女不平等造成的生活壓力。

職場女強人 婚戀居弱勢

在職場上,說一個女人能幹、有領導能力絕對是褒義詞,而在婚戀的範疇內,這些優點往往是缺點。海蒂說:女孩子很早就學會過雙重文化的生活,她們待在男人身邊的時候,行為必須改變,不得自作主張,少說話,專心聽男人講話,多給男人時間表現他自己,順從男人。在《海蒂性學報告》中,58%的女人說,她們有時會感到,她們的朋友不敢在公開場合駁斥男人的言論或公開反對那些對女性不利的意見。

另外,《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的作者約翰葛瑞認為:為了使男人始終對女人具有吸引力,男人必須保持並表達出他的陽剛之氣。同樣,為了使女人始終對男人具有吸引力,女人必須始終表現出她的陰柔之質。而李銀河認為:有的女人願意做小鳥,也有的女人願意做人;有的女人願意做春藤,也有的女人願意做樹。因此,新時代的「女人味」不僅應當包括溫柔、美麗、順從,還應當包括聰明、能幹,甚至攻擊性和主導性。

大陸新媒體女性主義召集人李軍,最近採訪了一群整容的女人,這些女人按照男權社會對女人的要求,打造自己的美麗和生活。她們也如願擁有眾人稱羨的丈夫和婚姻,但是,卻沒有人感到幸福。

開心網上,一位在北歐留學、眾人心中的黃金單身漢說,他很疑惑為什麼大陸現代女性如此含蓄,不願意主動向男人進攻來獲得自己的幸福,他同樣疑惑為什麼這麼多大陸男人都想找年輕漂亮的女人做妻子,而他只想找一個談得來的適齡女子做伴侶。李銀河說:「你為什麼要找個有錢的,不找個漂亮的或者身體好的男人呢?」你給自己限制越少,意味著機會越多。

婚姻不是句號而是逗號

期待婚姻的「剩女」必須面對的事實是:婚姻並不是人生中的句號,而是逗號。婚姻生活並不一定美滿幸福。何式凝指出:「香港的離婚率是33%,這表示三個人結婚有一個肯定是離婚的。另外兩個也不一定很快樂,可能只是沒有膽量去離婚而已。」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婚。

何式凝首先提出「單身pool」的說法。同樣單身的何式凝說:單身的人怎麼才能維持幸福?這需要他們所居住的城市足夠大,持有不婚或者晚婚念頭的人夠多,多到組成一個大池塘,單身的人就可以在其中自由優游,排列組合。「單身只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應該有一個單身的群落。單身意味著你喜歡獨居,但是不要24小時都獨居。」

何式凝認為,婚姻與單身一樣,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同的是,每個人理解的親密介質不同,有的是性,有的是經濟,有的是友情。

而海蒂對婚姻的解釋更符合大眾女性對婚姻的理解:84%的人喜歡婚姻最大的原因是有伴。喜歡那種穩定的、安全的、擁有共同的過去和未來的感覺,也就是歸屬感。「婚姻已死的口號喊了數十年,但是婚姻依舊未死,這意味著今日的社會如此冷酷而對立,唯一能保證女人或男人不會被社會遺棄的地方,就是婚姻背後的家。」

(文轉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