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3版)男人,三十未婚、事業有成,是黃金單身漢;女人,三十未婚、事業有成,便是敗犬。但是經過《BJ單身日記》、《慾望城市》等劇洗禮的大陸單身女郎們,已經不能跟現實妥協。
婚姻曾經是女性的唯一出路,所以張愛玲說她們是「女結婚員」。在西方,經過1960年代的女權運動、性解放,男女平等已經落實,女性有投票權,同工同酬至少在法律上有保障,女性選擇單身生活也就有了可能。
以美國為例,1950年只有35%適婚年齡的女性單身,到了2000年,單身女性比例上升到49%,2005年為51%,非單身族群首次成為少數群體。以至於從雜誌《柯夢波丹》(Cosmopolitan)到後來的《慾望城市》,都在教導女性如何享受單身生活。
城市 單身成為一種潮流
在大陸,1968年毛澤東發出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豪語,在提倡男女平等的觀念層面與西方同步。但要直到女性實現經濟獨立之時,已經進入新世紀,而這部分女性集中在大、中城市,單身成為一個潮流。但大陸的單身女性們同時也發現,自己面臨著觀念和現實的矛盾:她們已經根深蒂固地接受了獨立自主的概念,但卻擺脫不了社會如何評價自己。
1963年,海倫布朗寫的《性和單身女孩》(Sex and Single Girl)成為暢銷書。這是本女性單身指南,不是教女孩如何嫁出去,而是如何保持單身,告訴她們「婚前的生活就該如此美妙」。教你如何租公寓、做指甲、對付已婚男人。
後來海倫布朗成為《柯夢波丹》雜誌的主編,在她的推動下大量COSMO girl出現了。她們從小鎮來到大城市,經常換工作、搬家且經濟獨立,當然思想也很獨立,她們正視自身價值,也懂得如何施展魅力,讓自己快樂。
有了COSMO girl,於是有了描述30歲以上單身熟女生活的《慾望城市》。劇中女主角們穿著12吋高的Manolo Blahnik,自信亮麗地出現在時尚派對和知名畫廊,她們就是單身熟女的榜樣。只是,即便瀟灑如凱莉,也在等待Mr.Big。
未婚女性 東西看法大不同
從文化層面來說,東西方對待單身熟女的態度截然不同。在大陸,稱呼單身熟女最惡毒的辭彙是,來自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滅絕師太」。而西方文學中則有一大批單身熟女配角,她們游離在女孩和已婚婦人身邊,多半有點大驚小怪,但人們視她們為無公害的、需要保護的對象,唯一的缺點就是愛好八卦。
《慾望城市》在大陸有很多山寨版本。之所以稱之為「山寨」,除了大陸的單身熟女生活得不像凱莉們那麼光鮮,更重要的是訴求大不相同:好比電視劇《敗犬女王》中,女主角的母親在狐仙廟裡求神拜佛,為的是女兒能夠桃花朵朵開,而這在西方根本難以想像,因為凱莉的媽媽,並不會在某個小教堂裡,祈禱Mr.Big明年會向女兒求婚。在西方,單身是一種個人的選擇,但在大陸、台灣,還有日本,熟齡而未婚,是為「剩女」,也就是「被男人扔掉的女人」。
「五四」時期,魯迅小說《傷逝》中的女主角子君已經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對父母而言,更令他們恐懼的是,子君和涓生分開後鬱鬱而終。日劇《熟女在身邊》(Around Forty)中,年近40歲的女主角,內心比男人還強大,但這個看上去一點都不需要男人呵護的大女人,依舊想結婚、生子。
日本學者提倡「婚活」
近年,「婚活」這個名詞在日本成為最紅的話題。「婚活」是指結婚活動,是為了結婚而進行的所有活動的簡稱。日本社會學家認為,單身人數的增加會對社會發展造成困擾,因為人們不肯戀愛、結婚,才導致日本社會的人口老化、少子化問題。
日本著名社會學家山田昌弘,就曾經將那些,在跨出校門之後還與父母親住在一起,基本的生活條件完全依賴父母的未婚者,命名為「單身寄生貴族」(parasite single)。2007年,他在與白河桃子合著的《婚活時代》一書中寫道:「既然每個人都會為了工作而想辦法把自己推銷出去,那麼難道不該以同樣的熱情來對待決定人一生幸福度的婚姻嗎?」。
大陸婚戀交友網站嫁我網真愛研究中心,日前推出《剩男剩女城市榜》,以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大連、廈門、南京、青島等10座城市為樣本。調查結果顯示,其中,「剩男剩女」差距最大的是成都,差距最小的是上海,而「剩男」數量明顯大於「剩女」,兩者比例約為1.8:1。但是,「剩男」不算大問題,「剩女」卻是大問題,這就是目前大陸的現實。
(取材自《新周刊》)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