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年來興起文物收藏熱潮,北京文物流通和藝術品拍賣市場空前活躍,六年來已舉辦上千場的拍賣會,其規模超過全大陸總量的七成,文物品拍賣的收入位居大陸第一。

北京市副市長蔡赴朝近日指出,北京是大陸最大的傳統工藝品交易集散地、高端文物流通和藝術品交易中心,每年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流」達萬件以上,並呈逐年遞增的態勢,改寫了大陸文物長期流失海外的歷史。

流失海外文物 每年回流萬件

蔡赴朝稱,北京鼓勵和支援文物拍賣企業將國際通行的拍賣手段與傳統經營相結合,大幅提升大陸文物的地位和價值,促進海外大陸文物「回流」,扭轉大陸文物流出多、流進少的局面。

目前,文物流通市場已成北京經濟新的增長點,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和文物流通零售額持續攀升。據最新的數字統計,北京市有含嘉德、保利、瀚海、中貿聖佳等大型拍賣公司在內的藝術品拍賣企業達94家,文物商店59家。六年時間,北京共舉辦1049場拍賣會,累計成交額達448億元(人民幣,下同)。

蔡赴朝表示,未來北京要引導文物流通市場朝向規範化、規模化、精品化、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力爭到2015年將北京建設成為日趨成熟穩健的國際文物流通和藝術品交易中心,古玩藝術年交易額在100億元以上。

1958年 關閉最後一家拍賣行

拍賣市場在大陸,其實曾經出現斷層。1958年,大陸最後一家拍賣行在天津關閉。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在中斷了30年之後,1986年,廣州首先恢復成立了第一家拍賣機構--廣州拍賣行。1996年,大陸頒布《拍賣法》,拍賣業才進入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從而逐步發展。

2007年,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4.39億元,比上年增長25%。書畫和瓷器這兩個傳統收藏大項,雙雙在北京創下新紀錄。

當年,高僅14釐米的「御制琺瑯彩庭園人物圖題詩燈籠尊」,以8400萬元易手。這一價格一舉將大陸瓷器在境內的拍賣紀錄,提升了3000萬元。國寶級珍品明代仇英畫作《赤壁圖》,則從4000萬元起標,經過數十輪競價,最後以7952萬元成交,創下大陸書畫拍賣新的世界紀錄。

今年,北京拍賣市場持續火熱,雖然遇上了提前到來的寒冬與大雪,但拍賣場卻捎來暖意。15日剛落幕的北京榮寶2009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推出的400餘件作品,成交總額達9129.1萬元,成交率為85.74%。其中,「名家小品」、「潞通堂」、「火紅年代」專場,作品全數成交,徐悲鴻底稿、范曾寫景的《六朝詩意圖》更以985.6萬元拔得全場頭籌。

寒冬大雪 拍賣場捎來暖意

北京榮寶秋拍作品中,書畫部分的成交額為8081.452萬元,「康熙朝」古董專題成交額為1047.648萬元。從近期幾家拍賣行完成秋拍的情況來看,整體市場呈現出急速飛漲之勢。預計接下來各大拍行陸續進行的秋拍,也會有相同的表現。

本次秋拍,名家小品專場表現不俗,73件作品全數成交。這些小品大部分為1平尺以內的作品,更有僅0.2平尺的齊白石小幅精品《牽牛花》,估價4-5萬元,成交價達14.56萬元,每平尺價格約73萬元。

「潞通堂」收藏專場36件作品也是全數成交,作為封面作品的齊白石《秋菊鵪鶉》,更拍出224萬元的好成績。

范增作品 引起高標搶標

在「大陸書畫三」專場,彙聚了眾多近代名家大師的精品之作,徐悲鴻底稿、范曾寫景的《六朝詩意圖》以985.6萬元,創下最高價。范曾的《卜居圖》是一件近48平尺,市面上難得一見的大幅作品,堪稱經典。此作品經過數輪激烈搶標,最後以627.2萬元成交。

「榮寶齋藏書畫」專題九件作品成交也表現良好。「韓國東方畫廊友情提供」專題中,啟功的《荷花》,無論是繪畫筆法還是設色,都達到至純至美的境地,經過幾十輪的角逐,這件作品最後以50.4萬元落槌。